名家故事|柳肃:文物古建守护人

编者按:
湘楚之地,人才荟萃,涌现出一批学风端方、学问精深的社科名家。他们如松之挺拔,如竹之坚韧,深耕学术沃土,勇攀思想高峰,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湖南省社科联特设“名家故事”专栏,旨在记录和呈现社科名家的学术轨迹与人生故事,栏目迄今已推出三辑,均引发热烈反响,现持续推出第四辑。愿这些真实而闪耀的群星故事,能照亮后来者的道路,激励更多社科工作者承袭风骨、赓续血脉,为湖南乃至全国的社科繁荣和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名家简介:
柳肃,1956年6月生,博士,毕业于日本鹿儿岛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现任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岳麓书院首席顾问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建筑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长年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同时从事文物古建筑修复保护设计,历史城镇、历史村落的保护规划设计工作。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3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承担过2项世界文化遗产、40多项国家级和省市级重点文物建筑的修复保护设计和历史城镇村落的保护规划。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30多年来一直主持岳麓书院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担任央视《百家讲坛》古建筑栏目“故宫”“北京天坛”等专题主讲人。
2016年获中国建筑教育奖;2019年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设计一等奖、教育部设计一等奖;2019年,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杰出人物”称号、“终生荣誉会员”称号。
一、先学哲学,再学建筑
我1956年出生于长沙,1962年父亲调到湘乡工作,我们全家随同来到湘乡。
同年我在湘乡开始读小学,一直到1973年高中毕业。同年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到湘乡县大田公社湘江大队当知青,1975年11月被招到湘潭钢铁厂机修分厂当工人。
在我开始懂事的这个年龄段中经历了社会的动荡,作为领导干部的父亲遭受的冲击,以及自己当农民当工人的经历,致使我对社会问题有很多的思考,因而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77年恢复高考,我立志报考哲学专业,结果阴差阳错被录取到了湖南大学政治专业。
这是一个师资班,因为“文化大革命”十年停止招生,高校出现了人才断层,1977年教育部决定在重点高校办师资班,优先录取,培养教师。
我就这样被招进了湖南大学政治师资班,录取进来以后再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党史等专业。我因为当初就是报考的哲学,自然就被分到了哲学专业。
在学哲学的过程中,我又特别迷上了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成了我反复阅读的教材。
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是在当时湖南大学人文系的陈谷嘉教授指导下完成的,题目是《孔子的伦理思想》,陈谷嘉教授成了我的第一位导师。
毕业后,我留校任教,在湖南大学人文系教哲学课。
1986年到复旦大学进修美学研究生课程,1988年结业回校,继续担任哲学和美学等课程教学。
1990年我的第一本哲学著作《礼的精神——礼乐文化与中国政治》一书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2年我这本书被韩国东文选出版社选入他们的一套东方文化丛书(共60本书,中日韩三国各选20本),翻译成韩文出版。

▲柳肃早年专著《礼的精神》韩文版封面
那年我36岁,取得了这样的成果应该还算是不错的,但就是在这一期间,我的人生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折。
1988年,我从人文系调到岳麓书院工作,这时期岳麓书院的主要工作是修复古建筑,我跟随古建筑专家杨慎初教授参加到了修复岳麓书院古建筑的工作中,没想到这一工作完全改变了我的人生。
我在一边工作中一边学习古建筑的相关知识,发现建筑绝不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工程技术,而是包含了深厚的文化。
我由此而喜欢上了古建筑,并下决心重新开始学习。
我找来各种建筑学的书籍自学,并抽空到建筑系听课,最终决定报考建筑系的研究生。
那时候考研究生还真不容易,整个建筑系一届只招三四个人。
我经过咬牙刻苦的努力,终于在1991年考上了建筑系的研究生,那年我35岁。
考取建筑系的研究生,进入到杨慎初教授门下,这就算是正式改行,从哲学领域跨入了建筑领域。
杨教授是建筑系的教授,建筑历史和古建筑研究的专家,他被调到岳麓书院研究所当所长,因为这时候岳麓书院的主要工作就是修复古建筑。
我跟着杨教授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从事古建筑修复的实践工作。
这比一般的研究生学习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学得更扎实。
1993年12月我完成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正式毕业。这时建筑系正缺教师,于是我从岳麓书院调到建筑系任教,担任建筑历史和古建筑修复设计方面的课程教学。
但同时我仍然担任着岳麓书院的修复设计工作,因为岳麓书院古建筑群规模很大,只能逐步地修复,是一项长期延续的任务。
这时候杨慎初教授正式退休了,我就独立担当下岳麓书院的修复任务,没想到从此我和岳麓书院结下了不解的缘分,连续30多年,直到今天我还在继续担任着岳麓书院的修复工作。
1996年应日本鹿儿岛大学建筑学科土田充义教授的邀请,我赴日本鹿儿岛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同时攻读博士学位,土田教授就成了我的博士生导师。
在日期间和土田教授共同研究,并参加了日本古建筑修复保护的实际项目,学到了日本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
2001年3月获得博士学位回国,继续在湖南大学建筑学院任教。
我由一个哲学教师彻底变成了一个建筑学家。
二、保护文物,艰难奋斗
进入到古建筑修复和文物保护的行列之后我才知道这项事业竟是一片如此广阔的天地,它是那样的乐趣无穷,同时也是那样的艰难困苦!
修复文物古建筑每次都遇到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问题。
它有无穷的探索余地,也有无穷的创作性思维的可能性,有时甚至还有些危险,带有刺激性。
修复保护岳麓书院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延续时间最长的工程。
从我1988年进入岳麓书院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
因为岳麓书院规模大,古建筑数量多,有战争年代被毁掉的要逐步恢复重建;也有即存的建筑需要修缮,由于建筑数量多,这里修完那里又有问题了,总之要轮番地不停地修。
在岳麓书院的所有建筑中,我自己最得意的一个设计是屈子祠。
岳麓书院历史上就有屈子祠,但是并不在现在这个位置上,是在湖南大学与师范大学之间的山坡上。
那地方现在还留存着残破的一小部分建筑遗迹,但是已经无法在那个地方完全恢复屈子祠了。
2004年学校决定在岳麓书院御书楼后面的山窝里重建屈子祠,委托我做设计。
屈子祠是纪念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是一座纪念性建筑,本来应该要比较高大雄伟。
但是我考虑到在爱晚亭前面岳麓书院后面的山坳之中,这种特殊环境不宜建过于高大的建筑。
于是我就选择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手法,采用卷棚式屋顶这种比较秀丽的造型。
▲岳麓书院屈子祠(柳肃设计)
尤其是后面的爬山廊,沿着山坡上下起伏蜿蜒前行,设计很困难,但是做出来以后我感到很满意,今天这里也成了一个很受游客喜爱的场所。
今天的现代建筑,见山就推平,见水就填平,而我们的古人讲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绝不破坏自然环境,建筑完全按照山水地形来建造,我在这座建筑中第一次真正领会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岳麓书院屈子祠后爬山廊(柳肃设计)
在修复岳麓书院的项目中,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最惊险的一次是文庙大成殿的修复工程。
2014年8月的一天,大成殿后面一颗巨大的古树突然倒下,把大成殿打垮半边。
我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当时的情况可以形容为惨烈!
1米多直径的大树把整个建筑打垮半边,散落的建筑构件堆成了小山,树枝树叶把破碎的殿堂埋没了一半。
消防队都赶过来抢险,清理现场。
因为岳麓书院的社会影响极大,当天晚上中央电视台和香港凤凰卫视都作为新闻报道了这一事件。
学校领导当然非常着急,立刻要我组织抢修。
第二天我就带着我团队的博士生硕士生到现场进行勘查。
当时的情况是建筑垮了半边,剩下的半边也严重变形,我和我的学生们都要进入到建筑内部去勘察损毁的情况并做测量。
说实话,是否带学生进去我当时有些犹豫,第一当然是担心安全问题,但是另一方面,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能让学生们直接看到古建筑被损毁的现场情况。
最终我还是下了决心,做好了很多的安全保护措施以后,带着学生进入了建筑内部。
这一次确实让学生们得到了一次难得的学习和锻炼机会。

▲柳肃带领团队紧急抢修岳麓书院文庙大成殿
不仅岳麓书院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除岳麓书院之外,湖南大学这一批从上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建造的早期建筑,它们分别代表着各个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这也是一批国内都少有的文化遗产。
2007年,我向学校领导建议,把湖南大学这批历史建筑打包申报国家重点文物,得到了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
我带着我的团队进行调研测绘,整理材料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一次就顺利成功。
“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被国家文物局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时在全国范围内,一所大学建筑群被整体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的为数不多,只有北大、清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六七所,湖南大学荣幸地成为了其中之一。
而且湖南大学除了这个新列入的“早期建筑群”之外,还有一个岳麓书院,那是很早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的建筑群。
这样,湖南大学校园内就有了两个国宝建筑群,这是国内唯一的一所大学。
这是湖南大学,甚至是湖南省都值得骄傲的。
我不只是修复保护古建筑,还要为古建筑保护的事情在社会上努力呼吁抗争。
过去由于整个社会对于文物保护事业的不理解、不重视,导致大量的文物古建筑被损毁,文物保护工作困难重重。
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过去长期的经济落后和贫困,同时文化教育也落后,现实生活的基本要求都还没有满足,根本谈不上去保护文物古建筑。同时因为贫穷,也没有钱用来保护文物古建。
第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飞速发展,但是人们主要的精力全都放在经济发展方面,更对的是关注的是GDP的增长,容易忽视文物的保护。
在开发建设与文物保护发生矛盾的时候,从开发商到地方政府领导更偏向于经济开发,忽视文物保护。
我在30多年文物保护的实践中,不断地遇到这种情况。
最典型的一次是长沙古城墙事件。
2012年初在长沙沿江的万达楼盘建设工地,挖地基的时候发现了一道120多米长的古城墙遗址。

▲2012年长沙万达工地上挖掘出来的古城墙
我作为专家到现场看了以后觉得这一段城墙非常宝贵,是长沙城市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
而且,长沙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历史上战争的原因,地面保存的古建筑已经非常稀少。
因此这段古城墙的发现,对于长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尤其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当时这块地已经卖给了开发商,市政府为了不影响开发建设,准备把这段古城墙拆了,保存到博物馆去。
我反对这样做,于是和市政府领导发生了矛盾,我因为感觉到这一极其宝贵的文物价值不可能再有,毁了就永远没有了。
而且其价值就是必须保存在原地,拆到博物馆里去就只是城墙砖,而不是城墙了。
在政府领导面前我据理力争,寸步不让。
矛盾从市里闹到省里,最后一直闹到国家文物局,在国家文物局的协调下,双方妥协,原址保存了一段,保存在万达大楼的地下层内。
这件事情闹得全国的媒体都知道了,变成了一次新闻事件。
▲当时《光明日报》对长沙古城墙事件的报道
有些媒体把我称为“长沙的梁思成”,我说我绝不能和梁思成这样的大家相比,我只是觉得我比梁思成要幸运。
当年梁思成、林徽因是孤军奋战,没有人帮他们的忙,最后他们保护北京城墙的努力功亏一篑。
而我今天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帮助,我周边的朋友、学生、这么多的媒体,还有社会上素不相识的人都在帮着我呼吁,最后终于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另外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的是,这次古城墙事件唤醒了很多人的文物保护意识。
在这次事件过程中,很多媒体和网络的宣传,以及举办的各种讲座活动,让很多普通人都注意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起到了广泛的科普和宣传教育作用。
在文物古建筑保护问题上,另一个比较大的事件是长沙天符宫的保护。
长沙天符宫是一座道教庙宇,历史上曾经很有名,但是后来破败了,但主体建筑还在,被列为了一般不可移动文物。长沙经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夕大火,地面留存的古建筑已经很少了,今天长沙城内所存在的真正的古建筑,屈指可数,仅存三四栋了,天心区范围内也就是只剩这一栋了。
2022年某一天突然传出天符宫会要被拆掉了,我去看时推土机已经停在了旁边。
这种时候如果我再写报告,层层上报批准的话肯定来不及,只要推土机上去几分钟就没了。
于是我又只能借助网络了,我在网上呼吁,立刻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响应,迫使他们停下来。
后来是市领导到那里视察,说这个要好好保护,于是着手开始修复它,这就才算是真正保护下来了。

▲孤零零的天符宫处于危险状态
在保护文物古建方面,我很注重国际交流和前沿新科技的应用。
我的团队长年保持着与日本、意大利、美国等国家的学术交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这个“最传统的学科反而最国际化”。
前些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每年派两个学生来我的研究室学习中国古建筑。

▲与普林斯顿大学派来柳肃研究室学习的美国学生一起调研
我还常举办国际工作营,由我们的教师学生会合着国外的教师学生一起调查研究古建筑。

▲古建筑国际联合工作营
我随时关注国外在保护文物古建方面的新方法新技术。我在国内是最早引进三维扫描技术用于古建筑保护的,为此当年西藏罗布林卡(世界文化遗产)委托我的团队做罗布林卡的数据采集和保存。
我们圆满完成了工作,为罗布林卡这一宝贵的藏族建筑艺术珍品保存了一套精确的完整的数据系统。

▲罗布林卡三维扫描数据采集
在30多年的文物修复保护工作实践中,我承担过两项世界文化遗产、40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复保护设计,承担过10多项历史城镇和历史村落的保护规划,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三、教书育人,引领社会
从1982年开始,我在大学里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了。
我始终秉持着一个理念:教育是要教人,引领人,而那些被教出来的人又要引领社会,所以教育的目的最终是要引领社会向着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教知识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种社会理想和社会责任心。
例如我的专业——学习研究建筑历史和理论,目的是理解历史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摒弃糟粕;学习研究修复保护文物古建筑,不只是为了修护而修复,而是为了保护优秀的文化遗产。
我在所有的教学中始终给学生们灌输这一理念。
讲好课始终是我首要关注的事情,我要不断琢磨怎样才能把课讲好,让学生学得更扎实。
例如教学手段,90年代学校要求搞教学改革,所谓教学改革实际上就是采用新出现的PPT方式教学。
我也做了PPT课件,但是只上了两次课我就发现,我事先做在PPT上的文字和图片学生根本记不过来,于是学生干脆就不记笔记了,最后就想办法去把老师的PPT弄到手就可以了,不用记笔记了,这样学生就肯定学不扎实了。
于是我果断放弃PPT教学方式,回到原来的粉笔黑板教学,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写字画图,学生们又跟着认真做起笔记来。
不仅文字条理清楚,图画也工整清楚,来龙去脉学生完全把握了。
我在黑板上写字画图最后甚至成了一道风景,下课的时候学生们甚至到讲台面前来对着我的黑板拍照。
我上课是从来不点名的,学生们都要抢前排座位。
当然,在学生评教的时候,我也基本上每次都得到最好的评价。
每年考研的时候,我讲《中国建筑史》的课堂笔记都成了抢手货,比教材都好用,连其他学校的学生都知道。
有的学生记得好的笔记甚至在网上传着卖。
要真正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不仅仅是课要上得好,首先是要有一颗真正为学生的心,要真正把学生放在心里,要让他们真正学到东西。
学生找我提问,不论是课内课外,任何时候我都有问必答。
2006-2017年间我担任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的职务,行政工作比较繁重,平时在办公室里事情很多,但是只要学生来问问题,我一定是把其他事放下,先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在做别的事情。
我的课不仅是要教学生知识和技能,我更关注的是激起学生们对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情,不只是限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而是要对所有的学生,甚至社会上的所有人。
要让他们都对古建筑感兴趣,激发他们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
从1996年开始,我就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公选课《古建筑欣赏》,而且我限定了不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选(因为他们已经有《中国建筑史》的专业课程),只让建筑学以外的文理工科学生来选。由于讲的内容比较吸引学生,以至于这门课每个学期开课的时候都导致一场抢课大战。
学生们在网上报名,因为名额有限,往往半夜里起来抢课。
报名平台一开通,几分钟之内100个听课名额就被抢光。有的没抢到课的学生搬着凳子坐在过道上听,我尽量都让他们进来。
甚至我对建筑学专业上的《中国建筑史》专业课都有外校的学生甚至有社会上的人慕名来听,我从不赶他们走。
2014年国内开始推广慕课(公开网络课程),成立了以清华大学为首的国内高校慕课联盟。
规定每个学校拿出几门课来作为慕课放在网上向全社会公开,湖南大学首先就选择了我的《古建筑欣赏》等三门课程作为慕课上网。
我的制作速度最快,只一个月的时间就做出来上网了,所以我这是湖南大学的第一门慕课。
原来在学校开的《古建筑欣赏》上网后改名叫《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这门课程居然如此受欢迎,2014年秋季开始上网,2015年果壳网的数据统计,在全球1800多门慕课中,《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进入到最受欢迎的前10名(top10)之中。
而且中国大陆只有两门课进入了前十名,一门是清华大学的《财务分析》,一门是湖南大学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网上惊呼“湖南大学成为最大的黑马”!
2016年果壳网继续统计,这时候全球已经有5000多门慕课了(说明慕课发展速度之快)。
在全球5000多门慕课中,我这门课的受欢迎程度排在了第三名!再一次轰动了媒体。
对我自己来说,最高兴的倒不是什么排名第几,我真正高兴的是有那么多人喜欢我这门课,他们受到了我的影响。
我相信会在他们的心目中树立起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和责任心。
确实,从网络上听课者回馈的信息可以看到,他们是真心受到了触动。
有的网友说,听课中听到那些珍贵的古建筑被毁掉听哭了;有的网友说,把我讲过的那些古建筑都记下来,将来要一座一座去看;有一位女网友说,她四岁的儿子成了我的小粉丝,每天都必须要看我的慕课……这些都让我真心感动,也发自内心地高兴,这么多人受我影响喜欢上了古建筑(数据统计到2018年就已经有40多万人听过我这门课了),有很多学校把我这门网络课程列为了计算学分的正式课程。
我心里想这么多学生和社会人士听过我的课,受了我的影响,这是未来保护文化遗产的一支巨大的潜在力量!
2015年山东电视台创办了全国第一个评选优秀教师的电视节目——“我是先生”,经过筛选最后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十大先生”,我被选入,最后在山东曲阜孔庙杏坛(当年孔子讲学的地方)授予“十大先生”的荣誉称号。
▲2015年山东卫视“十大先生”评选
2016年中国建筑学会经过评选授予我“建筑教育奖”,这是一个入选人数不多的,建筑教育界的最高荣誉奖项。
2019年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授予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杰出人物”和“终身荣誉会员”称号。
2020年授予我“突出贡献人物”称号。这些荣誉都是因为我多年来从事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教育所作贡献的奖励。
2020年是明朝迁都北京600周年,也是故宫建成600周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第一次推出一个建筑类节目“如果古建筑会说话”。
开篇第一季就讲《北京故宫》,请我做主讲嘉宾。
▲柳肃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故宫”
这是一个特殊的讲座,听众是全社会的普通老百姓,各种年龄,各种文化层次的都有,要让他们都能听懂这种带有相当专业知识的古建筑,而且还要让他们感兴趣,这对我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这个备课比我给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备课要难得多,我要把关于古建筑的专业知识通俗化,还得去寻找很多有趣的故事,而且这些故事不能是那些一般的宫廷故事,而是要和建筑相关的故事。
《北京故宫》讲了8集,每集40余分钟,我用通俗的语言,结合着历史故事,向人们讲述故宫古建筑的特色和文化背景。
讲座受到普遍的欢迎,央视网上统计有几十万观众在观看这一节目。
有的观众看完以后在网上和我交流,说原来去看故宫什么都不懂,白走了一遍,等于什么都没看。
听了柳教授的讲座以后,要重新再去看故宫。
接着,百家讲坛第二季请我讲《皇家坛庙》——北京天坛、地坛、社稷坛等建筑。
这节目也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观众反馈:原来这些皇家祭祀建筑并不是宗教,而是农耕时代一种有积极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
能够通过对古建筑的讲解,让普通老百姓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自觉地去保护它,这是我的目的,也是让我觉得很高兴的事情。
社会上只要有这种要求,我都尽量答应去讲。
我已经做过无数次各种场合的讲座,在图书馆、博物馆、政府机关、企业单位甚至于社区我都做过讲座。
我还给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讲过。
湖南大学子弟学校的中学生和小学生,我都给他们讲过岳麓书院。
有一次湖南大学幼儿园来请我给孩子们讲岳麓书院,我也答应了,但是为了那一次讲座我真的认真准备了较长时间。
我曾经给各种层次的人讲岳麓书院,包括建筑界最高等级的世界级大师。
例如荷兰的汉斯·霍莱茵、日本的安藤忠雄、矶崎新,这几位都是“普利策奖”的得主,“普利策奖”是世界建筑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这个奖项就是公认的世界级建筑大师。
我给他们讲解岳麓书院都不需要准备,给安藤忠雄和矶崎新讲岳麓书院,我甚至可以直接给他们讲日语。
但是那次要给幼儿园小朋友讲岳麓书院,我还真的费了一番脑筋。
想想这些三四岁的孩子,连一个字都不认识,岳麓书院那些文化深厚的匾额对联怎么讲?
于是我避开这些,纯粹从建筑的特点来讲。果然引起了小朋友们的兴趣,最后达到了目的,让他们懂得了古建筑的宝贵,要好好保护。
▲柳肃给幼儿园小朋友讲岳麓书院
除了向全社会进行普及性的文化遗产教育以外,我还注意写作书籍进行传播。
至今为止,我已经出版了30余部专著和教材。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是《营建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2014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的内容不同于一般写古建筑的书籍,它写的是中国古代建筑背后的文化。
书的内容是“中国政治与中国建筑”“中国哲学与中国建筑”“中国宗教与中国建筑”“文学艺术与中国建筑”……不是写建筑本身的技术和艺术问题,也不是写建筑发展的历史,而是解读建筑背后的文化,这样的书国内少有。
这本书自出版以后就受到广泛好评,一再脱销,接着不久又出了修订版。
2021年这本书入选“丝路书香”,“丝路书香”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惟一一个支持出版事业的项目。
选择国内最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翻译成外文出版。
我这本《营建的文明》2021年入选,翻译成波兰文今年已经出版;
▲柳肃专著《营建的文明》入选“丝路书香”,以波兰文出版
2023年又第二次入选,将翻译成哈萨克文出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向我报喜,认为我为他们争了光。
确实,两次入选“丝路书香”的全国都少有。
这本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作出了一点贡献。
我主编的代表性的教材是《古建筑设计》。
三所大学的教师合作编写,由我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是国内第一本,也是至今为止唯一的一本古建筑设计类全国高校通用教材。
是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定的,第一版被列为“十一五规划精品教材”,第二版被列为“十三五规划精品教材”。
我写的专著中,还有一个让我觉得比较自豪的事。
2001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和台湾锦绣出版社联合出版一套中国古建筑丛书,总共100本。
先在台湾出版,然后再在大陆出版。
这套丛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负责在业内组稿。
他们一连向我约了4本,分别是:《礼制与建筑》《北京天坛》《文庙建筑》《会馆建筑》,这套100本的书中,我一人就写了4本,而且每一本都是一稿就成功,几乎都没有什么修改。
我自己回想,成功的原因主要还是我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建筑。
例如《北京天坛》一书,出版社告诉我先前他们已经约了北京一位作者写过,但写出来他们不满意,于是约我再写。
我写出来后一稿就通过了,基本没有修改。
我想原来那位作者写的不成功可能是只从建筑到建筑,只注重了建筑的技术和艺术,而没有写出建筑背后的文化。
我看天坛,它大大超出了建筑学的范畴,它已经不是一座建筑,而是一个哲学的形象表现。
于是我写天坛就先从中国古人关于天的意识开始,写到中国古代祭天的仪式,最后才写到天坛的建筑,这样就把天坛的建筑以及它背后的文化全部写清楚了。
我所出版的书籍,大多数是个人的专著,少数是我主编,多人合作的教材。
此外我本人,或者带着我的研究生还撰写发表了200多篇论文。
今天回过头来看,我的后半生全部献给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而且只要我还能活动,我将继续奉献。
我今天仍然是岳麓书院古建筑的首席顾问专家,我在岳麓书院常说的一句话是:“只要我还能走动,我就会一直守着它。”(特约编辑:曾梦芳)
主要学术成就附录
著作
《礼的精神》.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礼的精神》(韩文版).韩国东文选出版社,1991
《中国建筑丛书/礼制与建筑》.台湾锦绣出版社,2001
《中国建筑艺术全集/祠堂分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湘西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湘西历史城镇村寨与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古建筑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古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湖湘文库/湖湘建筑》.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
《营建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北京天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文庙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湖南古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中国建筑简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
《中国古代建筑简史及作品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论文
《中国湖南省新晃県トン族民家のかほうやと骨組との関係について》.日本建築学会計画系論文集,2001.02
《古代楚文化在湖湘建筑艺术中的遗存》.建筑遗产,2018.09
文物保护项目
岳麓书院修复工程(1992年延续至今).主持设计
世界文化遗产西藏拉萨罗布林卡文物建筑数据采集保存 (2017.11-2018.06) .项目主持
【来源:湖南社科 特约编辑:曾梦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