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卫东:弘扬科学家精神

湖湘关注 | 2022-11-17 16:01:41
星辰在线 | 作者:尹卫东编辑:王闻扬值班主任:汤佛值班编委:林展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再次让人回想起“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逝世后人们以各种方式向这位人民科学家默哀致敬的场景。倾尽一城花,只为奠一人,上千万的人涌入了线上的追悼会,在长沙无数细节令人看哭,场面十分感人。那么多的普通人自发地悼念他,足可说明他在民众心目中的位置。我们也要扪心自问:科学家走了,他留下了哪些我们应该珍视并传承的东西?我们以为,那就是他的科学家精神。

  什么是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主要内涵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科学家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袁隆平穷其一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广大科研人员必须自觉践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弘扬科学家精神,就是要凝聚创新强国的思想共识

  科技强则国强,科技兴则国兴,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幸福安康。

  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亦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一些西方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对我国进行封锁打压,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日益突出。过去几百年间,我们曾数次落后于世界科技革命的脚步,也一度被孤立于全球创新体系外,历史上唯有这一次科技革命,是我国真正意义上完整参与并可望在一些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一场革命。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

  一部科学史,其实也是一部科学家的精神史,没有挺得起腰的科学家精神,很难有站得住脚的科学成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袁隆平年轻时候,五个饿殍倒毙于田间地头的景象深深刺激了他,他毕生的追求是让人民能够吃饱饭,让中国能够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的今天,需要更多像袁隆平那样的科研人员自觉继承发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推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建设科技强国。

  弘扬科学家精神,就是要塑造坚守创新的生态环境

  优良的作风和学风是做好科技工作的“生命线”,学风就像空气一样,每时每刻都影响着我们。袁隆平培养学生第一要求就是要下试验田,不下田就不培养,他经常对学生说“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创新需要一个长期的、持久的过程,不是短期内就能拿出成果,鼓励科研人员要坐住“冷板凳”,坚守诚信底线,戒除浮夸浮躁、急功近利、不投机取巧、不拉帮结派。要通过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要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励倾向,精心培育适合科学家精神“拔节生长”的土壤,要尊重科技创新规律、科研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让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活动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对广大科研人员来讲,科技创新离不开科研人员持久的时间投入,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试想如果没有“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哪里有杂交水稻的伟大成就。

  要宽容失败,对创新者应该有更大的包容心。创新99%是要失败的,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时,经常是日复一日没有收获,但他总是乐观地期待着,像大海捞针一样,在观察了14余万株稻穗后才发现了第一株雄性不育株。很多人不敢创新,因为害怕失败。当有人真正去创新时,很多时候缺的不是智商,也不是情商,而是坚守。

  弘扬科学家精神,就是要营造创新光荣的社会氛围

  毋庸讳言,在当下,科学家和科学家精神,却不再像以前那样叫得响了,社会关注度与一些娱乐明星相比,更是差距悬殊。在当今“追星”的年代,我们特别需要追“科星”。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参天大树。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至关重要。

  要注重创新宣传方式,讲述好科学家精神的故事。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给人启迪、催人奋进,要高度重视“人民科学家”等功勋荣誉表彰奖励获得者的精神宣传。要以“时代楷模”“最美科研人员”“大国工匠”等宣传项目为抓手,积极选树、广泛宣传基层一线科研人员和创新团队典型,让科学家事迹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

  要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建设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加快建设一批科学家故(旧)居、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工程纪念馆(遗迹)、重大纪念意义试验田等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要深入挖掘优秀科学家的学术思想、人生积累和精神财富,创新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实践活动,以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让他们在了解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的同时,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培养其科学兴趣,让科技成为他们向往的职业。

  (作者系隆平高科技园党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 尹卫东)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