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建中:驰骋在“三大空间”中的作词游侠

湖湘关注 | 2022-11-03 11:24:14
星辰在线 | 作者:炜炜编辑:王闻扬值班主任:张妙波值班编委:林展翅

  创作歌词600余首,300余首获各项征歌及专业性评奖活动奖励;省级以上奖励60余次;出版个人歌词集《月光下的蓝墨水》;与阎维文、祖海、乌兰图雅等歌唱家合作;所作歌词《守护》在2020年央视国庆晚会上,被张碧晨、陈伟霆、夏利奥、张韶涵等明星演唱;所作歌词《冰雪速度》入围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歌,并在2021年央视端午晚会(平安、吉娜、娄艺潇、郑艺彬等演唱)及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发布仪式(蔡程昱、金圣权、马佳等演唱)上演……

  看到这份光鲜的履历,你很难想象它来自一位九零后,本期《创作》杂志采访到的是被誉为“词坛湘军五少将”之一的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国青联委员、长沙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青年词作家廖建中。

(廖建中。)

  1. 起点和机缘

  廖建中:如果以初涉歌词创作并第一次获歌词类奖项的时间来计算的话,我的从业起点时间可追溯到2010年,那时我读大二,我的第一首歌词是为湖南某景区面向社会征集“主题歌”而作的“命题作文”,机缘巧合,第一次投稿就拿了二等奖,还获得了5000元奖金,当时,这笔奖金对于还是学生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

  由于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我一直对文学抱有浓厚的兴趣。我的家乡涟源是“中华诗词之乡”,我家人从祖父那一辈开始,他们都对传统格律诗词、楹联感兴趣,喜欢三五好友在一起研究探讨,所以从小耳濡目染,在心底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念小学、中学时,写的一些作文,也常被老师在课堂上作为范文念诵。后来接触到了现代诗,自己也进行了大量的练笔尝试,那时主要发表在校报上,得到了小范围的认可。进入大学后,因某些契机,我由诗转词,进行音乐文学的创作尝试,后来就一直坚持到了今天。

  中国文学对廖建中的影响,从他的作品当中可以窥见,大量的化用无不体现着他的文学积累以及创作背后所倾注的苦功夫。他的词集《月光下的蓝墨水》,化用余光中名句,“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这是对屈原精神的崇敬和追随。

  这种含蓄的致敬无疑也是一种“暗号”:只有同道中人,才能品咂出个中滋味。而这种带着“暗号”的作品,在廖建中创作的歌词当中随处可见。

  故乡的雨巷

  我的故乡也有一条雨巷

  翠绿的青苔趴在石阶上

  蜿蜒的小路,斑驳的院墙

  还有蛐蛐儿在轻声歌唱

  我也曾向往

  邂逅撑着油纸伞的姑娘

  我也曾渴望

  拂去她丁香一般的惆怅

  故乡啊故乡

  请你不要忘了我的模样

  雨巷啊雨巷

  你是我走过最美的地方

  在文字的世界里,廖建中跟戴望舒相遇交谈,获得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2. 素材、题材和灵感

  廖建中:要善于从“三大空间”中积累素材。从“生活空间”中我们可以体会人间烟火、平凡日常,从“知识空间”中我们可以了解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从“想象空间”中我们可以天马行空、奇思妙想。这“三大空间”互相补充、互相联动、互相升华,是三位一体的实用“素材库”。

  创作题材的选择首先还是要基于自己的生活,基于自己的知识储备。比如,农村的成长经历,让我常有乡土情怀,而对政治、历史的喜好,让我对主旋律类的题材相对擅长些。我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的采风和书本的素材积累,虚心学习、善于思考,或多或少会有些感悟,把这些所思所感,及时记录下来,并不断打磨,以有限表现无限,就会有进步。

  3. 瓶颈与秘笈

  廖建中:我曾“发明”了一个词叫“时空情境转化法”,每当我遇到创作瓶颈的时候,我就会把我从现实生活和现实个体中置换出来,以旁观者的角色进行思考。此时的我,已经不是“我”,也不是创作者,而是某个特定时间和空间的个体,上天在有意无意间,借了一支笔给这个个体,让他来抒怀言志、讲故事。我常常想象,我以特定的人物角色登上古代的一些地点进行创作,比如我会想象自己登上幽州台,耳畔响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诗句,一旦进入那种情境,悲凉、空旷之感油然而生。我也会想象自己处于岳阳楼上,眼前是烟波浩渺的江山美景,身后是古圣先贤的千古文章,心胸顿时开阔,情感瞬间充沛。歌词创作者也应该向影视剧演员学习——既是在成就自己,也是在塑造某个时空的特定人物角色。我认为,“时空情境转化法”是支撑我持续创作的秘笈与法宝。

  4. 困难与挑战

  廖建中:最大的困难就是音乐的风格实在大多,而自己的知识储备相对有限和单一。作品其实综合反映了创作者自身的客观阅历与主观心性。内向沉稳偏“静”的性格,难于写出激情飞扬偏“动”的作品,扎根都市、远离田园生活的作者,就很难把握住时代的山乡巨变。人的处世风格、思维方式与作品的表达风格和最终呈现,其实有大概率的趋同性。

  每个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的属性与规则,歌词创作同样如此。歌词是文学意象和音乐形象相交融的文本载体。为什么事而写?与谁来合作?受众群体在哪?什么样的风格和表现形式更贴切词义?都是词作者要思考的。词作者应该是一个优秀的“策划者”,要有把控全链条与全环节的能力,才能走得更远。不然,每一个环节都会存有制约与局限因素,处处掣肘、举步维艰,一旦形成完整的歌曲进行传播、输出时,其效果可想而知。

  5. 身份认同与职业忧虑

  廖建中:作为一名独立音乐人,同时也因在协会担任了一些兼职职务的缘故,我其实很能理解独立音乐人的苦乐。独立音乐人在创作时间支配和创作题材的选择上有相对的自由,这是一个有锐气、朝气,也有潜力、爆发力,但我们同时面临或大或小的身份认知障碍和职业生涯忧虑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存在很多体制内的创作机构,创作人才、创作奖项的评定、职称评定目前也主要由官方主导驱动与推进。很多独立音乐人得到来自家庭与社会的认可不够,生存环境严重两极分化。有很多人,难于在公平的赛道上展示才华,难于获得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和影响力的增值,有相当一部分也缺乏起码的社会保障。

  同时,也有一部分站立在金字塔顶端的独立音乐人,因其巨大的流量、曝光度,以娱乐至死的不良风气,带偏了行业健康发展的方向,造成了恶劣的效果和连锁反应。总之,利弊都很明显,我也呼吁全社会能共同优化音乐产业生态与创作环境,让“爱国、为民、崇德、尚艺”成为文艺工作者共同的价值观,让优秀的独立音乐人在正确的轨道上驰骋千里。

  当然,就湖南这一批独立音乐人来说,目前总体态势良好。我作为其中一员,看到并参与积极探索和顺应互联网和移动新媒体的发展大势,做好网络音乐创作生产,追求让正能量收获大流量。比如近几年涌现出了《你笑起来真好看》《你莫走》《赤伶》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收获了亿级流量,成为网络传播领域现象级作品,也在央视各大晚会,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等国家级工程和赛事中展露头角。

  与此同时,我们在“中国梦”“新湖南”“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主题和“五个一工程”奖、“湖南省文学艺术奖”“听见中国听见你”“潇湘好歌”等赛事中“实战练兵”,均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6.民族特色和湖湘文化

  廖建中: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湖南人,湖南地灵人杰,文脉深厚,民族特色浓郁,我们脚下这片热土孕育过蔚为大观的文艺经典,传播过蜚声世界的时代强音。这种湖湘文化所呈现的丰富性、多样性、包容性,我认为就是我们创作的不竭源泉。这种与生俱来的“基因”既能够体现我们的民族情感,又能够延续我们的文化根脉,所以我乐意学习研究,并矢志继承与发扬。

  民族特色和湖湘元素,一直是廖建中词作当中的重要素材,去中华文明当中挖掘那些小众素材,抒发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是廖建中词作的特点,他选取的意象富有新意和诗性,总能够在一众同题材的创作当中脱颖而出。

  中国故事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锦,来日方长。与天不老,与国无疆。

  你在神话里,你在传说里。

  九万里的山河,让我静静品味你。

  你在翰墨里,你在书香里。

  五千年的文明,让我轻轻讲述你。

  看你的嫦娥奔月,霓裳羽衣。

  听你的阳春白雪,黄钟大吕。

  四大发明,铸刻远古记忆。

  中国故事,上演久远的传奇。

  你在炊烟里,你在酒香里。

  五十六个民族,让我默默守望你。

  你在春风里,你在秋月里。

  二十四节气,让我悄悄记住你。

  爱你的丝绸锦缎,青花瓷器。

  恋你的雕梁画栋,斗转星移。

  一带一路,又把友谊传递。

  中国故事,写下腾飞的奇迹。

  7.满意之作、业界榜样、经验分享

  廖建中:我目前比较满意的作品是《守护》。这首作品由青年歌手张碧晨、陈伟霆、夏利奥、张韶涵共同演唱。歌曲塑造了包括港澳台青年在内的当代中国青年的“奋斗者”和“追梦人”形象,由共青团中央微博公众号向全网首发,作品入选了中国当代歌曲创作精品工程“听见中国听见你”年度优秀歌曲,也入选了2020央视国庆晚会和央视2021新年音乐会,并于今年荣获湖南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此外,《冰雪速度》能入选冬奥会优秀歌曲,对我来说也是莫大的鼓励和荣耀,毕竟冬奥会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上的大事件。另外,自我尝试网络音乐创作以来,《画绢》《人间世》《浮云知意》《中华书画》等作品的流量表现和受众反馈都还不错,激励着我继续朝着多元化创作方向而努力。

  在业界,我特别佩服台湾的方文山和新生代的湘籍词作家唐恬等。方文山把“中国风”音乐,诠释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引领了一种文化浪潮;而唐恬则创新了主旋律和正能量作品的表达,使作品更加具有亲和力和人间烟火气。

  我想把我对自己的要求分享给后来者:一定要夯实基本功,讲究作品的“神采”(内在与外在),努力跟上时代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勇攀高峰,创作出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情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优秀作品。同时也要善于创新讲故事的方法,于音乐作品而言,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要尝试以崭新视角、多元表达和不同的演绎方式对艺术歌曲、传统民歌、流行音乐等进行创造性转化,去赋予音乐全新的时代内涵。

  可能这些乍听上去有些宽泛,但我认为这是个底层逻辑。基本功是技术层面的东西,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则是文艺作品的灵魂。

  在这次采访当中,廖建中不断提及文学、历史、哲学甚至当下的时政,这些内容听上去好像离作词本身很远,但细细想来,如果失去了这些内容的填充,歌词又能写什么呢?

  文学艺术是盛开在“时代”这棵大树上的花朵,如果我们无法理解这个时代,便无法创作出能够反映这个时代的文艺作品。也正如廖建中所言的“三大空间”:生活、知识、想象,对于创作而言,缺一不可。

  (转载自《创作》杂志2022年第三期)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