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 刘青山:加强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

原标题:加强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教育家精神是教师的精神标杆,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应将教育家精神熔铸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引导他们厚植崇高理想信念和优秀品德、提升综合素养和教育本领、涵养职业信念和教育情怀。
厚植师范生的崇高理想信念和优秀品德。筑牢初心使命,坚定报国信念。引导师范生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从教初心、教育报国的理想信念,自觉将个人生涯发展融入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之中;引导师范生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学习,牢记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与战略属性,不辜负党和人民殷切期望,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化自律意识,坚持立德修身。通过典型案例强化警示教育,引导师范生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坚决抵制损害党中央权威、国家利益的言行;通过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培训,敦促师范生加强自我修养、恪守职业道德、坚守科研诚信、杜绝学术不端,自觉捍卫教师职业尊严;通过开展公德教育等活动,引导师范生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做到形象得体、言行雅正。学习时代楷模,陶冶高尚情操。通过开展学习高铭暄、顾明远、黄大年、张桂梅等新时代师德楷模事迹的活动,教导师范生站在建设教育强国、民族复兴的高度,思考教育工作、审视教师职业,并以楷模的爱国精神、教育思想和人文价值观赋能自身学习成长,从而在工作中自觉践行良好师德师风,用高尚的人格品质、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受教育者,做到以德立身、立学、施教。
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养和教育本领。提升师范生教书育人本领。优化课程设置、精选课程内容,引导师范生系统掌握学科理论知识、教育原理方法,提高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引导师范生深入学习我国历史上众多教育家“启智润心”的教育智慧,在教育实践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因材施教,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培养师范生改革创新能力。当今世界,创新是竞争的核心因素。只有加强师范生改革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使之未来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服务强国建设。在课堂内,应激发师范生打破陈规、敢于质疑的勇气和探寻未知的信心,培养其改革创新意识;在课外,应引导师范生参与教研教改课题,使其在实践中研究教育新现象、解决新问题,不断增强改革创新能力。实施数字化赋能师范生培养行动。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高校应通过制定培养师范生数字素养的正式课程计划、构建与师范生学位挂钩的数字素养能力课程认证体系等方式,从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和专业发展五个维度提升师范生的数字化素养和能力。
涵养师范生的职业信念和教育情怀。树立乐教奉献的职业信念。通过开展“我与优秀教师对话”活动,组织师范生爱心送教、义务支教等志愿服务活动,深化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与认知,涵养其“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教育情怀,并使其明白幸福源于奋斗、成功在于奉献,从而把职业信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营造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高校应在教师节、著名教育家诞辰纪念日等特殊节点,开展以培育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为主题的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师范生深刻认识教育事业、教师职业的伟大,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学习教育家的品格、情怀、担当等,激发其投身教育的热情与干劲。弘扬家国天下的民族精神。引导师范生秉持“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关心国际局势变化,认清世界发展的潮流趋势,提高政治站位、拓展格局境界。鼓励师范生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和实践智慧,用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启迪化育学生,书写无愧于新时代的师范人生。
【作者系长沙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湖南省传承红色基因研究基地研究员。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师范院校教育家精神培育路径研究”(24JD063)阶段性成果】
【来源:湖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