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 陈献春:场景创新经济学视角下叙事与文创赋能“玩家”的三重变革探析

在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场景”已成为重构产业价值链、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枢纽。传统旅游业受困于“资源静态化、体验碎片化、消费浅层化”,与传统产业结构性困局同源。数字经济催生“场景驱动型经济”新范式,“场景驱动型旅游”作为其在旅游业的实践形态,通过构建“空间+时间+情感+行为”立体场景,将旅游转化为游客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精准契合Z世代“自我实现”需求,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方向。旅游业变革以场景创新经济学为理论支撑,通过叙事与文创双轮驱动为“玩家”赋能,完成从“资源场景”到“叙事场景”的范式转型,本文系统阐释这一变革的内在机制与实践路径。
一、叙事、文创与场景创新的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1. 叙事的内核功能。叙事是场景的“价值生成元”,不再是传统营销手段,而是构建“叙事禀赋”的核心,承担世界观搭建、互动主导权赋予与情感联结构建三大功能。世界观搭建通过“元叙事+分线叙事+个人叙事”形成完整规则体系,《原神》提瓦特大陆即为例证,为“玩家”提供清晰探索框架;互动主导权赋予允许“玩家”参与叙事推进,沉浸式戏剧《Sleep No More》中,观众决策直接影响剧情走向;情感联结构建通过角色羁绊与情节设计强化“玩家”归属感,阿那亚“孤独图书馆”的“精神休憩”叙事,便形成场景与“玩家”的深度情感绑定。
2. 文创的赋能属性。文创是场景驱动下连接叙事与“玩家”的实体载体,以文化资源为内核,通过创造性转化将抽象叙事具象为可互动、可参与的“体验道具”,兼具文化适配性、技术融合性与传播延伸性三大特征。文化适配性体现为文创与场景叙事世界观高度契合,如河南“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黄河主题文创,深度匹配中原文明叙事;技术融合性借助VR、AI等技术打造互动接口,故宫“数字文物修复”文创即支持“玩家”参与虚拟文物修复;传播延伸性则让文创兼具体验工具与叙事传播功能,“玩家”携带文创的分享行为,本质是场景价值的二次扩散。
(二)三者协同逻辑
1. 叙事定方向。叙事为场景提供“意义框架”,回答“玩家为何在此互动”的核心问题,将戈壁、古镇等自然资源转化为有温度的“故事场”。同时,叙事以元叙事搭建竞争壁垒,推动文旅竞争从“资源比较优势”转向“叙事生态优势”,有效破解传统旅游“体验碎片化”困境。
2. 文创做落地。文创将叙事的“想象力”转化为可触摸的体验工具,避免叙事沦为抽象概念。火星营地的航天服、古镇探案的线索手册等文创产品,让“玩家”能通过实体道具深度参与叙事,实现从“浅层消费”到“深度价值实现”的跨越,契合“场景驱动型旅游”的核心诉求。
3. 协同成闭环。叙事与文创通过“内容共创—价值循环—生态拓展”形成协同闭环。内容共创吸引“玩家”参与设计,价值循环实现叙事吸客与文创变现的双向支撑,生态拓展联动IP方、科技企业拓宽场景边界,最终推动场景从“单一物理空间”升级为“共创型立体价值场域”。
二、叙事与文创赋能“玩家”的实践机制
(一)转型阶段的核心价值
1. 打破资源静态化困局。从“资源静态展示”转向“立体场景演绎”,以叙事激活静态资源。敦煌以“飞天文明叙事”构建差异化壁垒,在石窟空间内,围绕盛唐时间背景,设计“画飞天、穿飞天服饰、参与飞天舞蹈”等互动行为,将单一静态石窟观光转化为“空间+时间+情感+行为”的立体场景,让“玩家”在动态参与中感受文化魅力。
2. 补齐体验碎片化短板。从“碎片化观光”转向“一体化价值探索”,以叙事串联碎片化体验。丽江古镇打造“纳西文化探案”场景,以“寻找东巴古籍”为叙事主线,引导“玩家”在古镇空间内,按时间线索走访纳西古宅、请教东巴文非遗传承人、参与手工造纸体验,通过连贯行为串联碎片化景点,形成完整立体体验,契合Z世代对“无断点”体验的需求。
3. 破解消费浅层化痛点。从“浅层消费”转向“深度自我实现”,以叙事提升消费价值。西安大唐不夜城以“唐代市井”为核心叙事,在街区空间内还原唐代时间场景,设计“角色扮演、诗词对答、市井交易”等互动行为,让“玩家”在参与中获得文化认同与自我表达,从“买门票”的浅层消费转向“实现文化价值认同”的深度参与。
(二)“人、物、场、境”的赋能路径
1. “人”从游客到玩家的身份转型。通过三层设计推动“玩家”身份变革,激活“自我实现”核心需求,提供赋能工具,开放共创入口。青海火星营地以“火星探测”叙事,吸引“玩家”在戈壁空间内,按探测时间线研究天文知识、设计探测方案,实现科学探索的自我价值;同时提供航天服、探案手册等文创“角色道具”,借助AR技术将戈壁转化为火星地貌,搭建科技“体验舞台”;苏州平江路“国风剧本杀”还定期采纳玩家共创剧情,让“玩家”实现创作表达的自我价值,完成从被动接收者到价值创造者的转变。
2. “物”从设施到道具的功能升级。推动“物”从单一功能载体升级为“立体场景互动节点”,承担叙事入口、情感承载与双向互动功能。西安大唐不夜城“通关文牒”需在街区空间内按时间顺序完成商铺盖章,解锁“唐代市井”支线,串联“空间+时间+行为”;成都“武侯祠家书”文创扫描即可收听“诸葛亮语音”,强化历史情感共鸣;杭州宋城“智能答题灯”需答对宋代文化问题才能点亮,让“玩家”在行为中获得成就感,实现“物-人-立体场景”深度绑定。
3. “场”从固定到动态的空间重构。实现物理空间向“立体场景载体”升级,通过叙事设计流线、模块灵活组合、跨媒介延伸打破空间固化局限。开封清明上河园沿“汴河漕运”路线,在不同空间节点设置“码头卸货”“科举考试”互动场景,让“玩家”随时间推进体验宋代生活;乌镇“戏剧节”空间可快速切换为话剧舞台、非遗工坊、社交市集,适配不同叙事主题的“空间+行为”需求;故宫“数字故宫”支持线下参观后线上“探索未开放区域”,拓展空间边界,丰富“时间+行为”维度。
4. “境”从表象到深层的沉浸营造。通过技术赋能、文化渗透、社群运营构建“自我实现型沉浸情境”。敦煌“数字供养人”项目借助VR技术,让“玩家”在石窟空间内“走进”壁画,与“飞天”虚拟角色互动,强化“空间+情感”沉浸;山西平遥古城“晋商票号”场景让“玩家”体验“汇票填写”“银两鉴别”,理解晋商诚信经营理念,实现文化认知的自我价值;大理“白族扎染”场景搭建玩家交流平台,定期组织线下扎染共创、作品展览,将“一次性体验”转化为“长期自我实现”的社群关系,让“玩家”从“浅尝体验”走向“深度认同”。
三、叙事与文创赋能“玩家”三重变革的落地路径
(一)通过价值重构,构建叙事禀赋
1. 构建立体场景元叙事。以地域文化或核心IP为基础,构建“空间+时间+情感+行为”统一的元叙事体系。“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黄河文明为核心,在幻城空间内,通过21个剧场演绎从夏商到现代的时间线故事,设计“文明传承”主题的互动行为,激发文化认同的情感,为“玩家”自我价值实现提供稳定框架。
2. 创新场景适配型文创。围绕元叙事设计“支撑立体场景”的功能道具类文创,而非装饰性纪念品。火星营地“火星探测工具包”包含“虚拟探测仪”“星球地图”“地质样本采集盒”,支撑“玩家”在戈壁空间内,按探测时间线完成“火星地貌勘察”“资源探测”行为,成为串联“空间+时间+行为”的核心工具。
3. 构建开放场景生态。允许第三方基于元叙事开发“立体场景衍生内容”,吸引外部力量丰富场景维度。可借鉴《原神》开放玩家创作同人剧情的模式,设立“叙事创意大赛”“文创设计工坊”,鼓励内容创作者、“玩家”设计新的“空间利用方案”“时间线故事”“互动行为”,提升场景生命力,为“玩家”提供更多自我实现路径。
(二)通过角色重塑,赋能玩家共创
1. 设计分层价值实现任务。按“自我实现”深度设置主线、支线、隐藏任务,适配不同“玩家”需求。上海“星零界”元宇宙场景中,主线任务“拯救未来城市”需在虚拟空间内按时间线索破解科技谜题、组队完成挑战,实现团队协作与科技探索的自我价值;支线任务“城市美食打卡”可轻松收集美食故事,满足生活体验需求;隐藏任务“解锁科学家日记”需挖掘场景细节、关联历史剧情,适配深度探索需求。
2. 提供立体场景技术支撑。借助AR/VR搭建“虚实融合的立体场景”,利用AI生成个性化叙事内容,降低共创门槛。古镇AR“重现古代市集”技术,让“玩家”在真实空间内与虚拟商贩互动,丰富“空间+行为”维度;AI可根据“玩家”兴趣,推送专属探案剧情、文化知识点,适配“时间+情感”需求,确保不同年龄、不同技术基础的“玩家”都能参与价值实现。
3. 搭建场景共创运营平台。搭建社群平台征集“立体场景优化创意”,将优质内容纳入官方更新。西安大唐不夜城举办“唐代叙事创意大赛”,“玩家”提交的“曲江流饮诗词会”“西市胡商交易”方案均被落地为新场景。同时,通过社群分享玩家共创成果,设置“共创之星”荣誉,强化“玩家”的归属感与自我价值认同。
(三)通过空间再造,实现液态叙事
1. 推行立体场景模块设计。拆分物理空间为“适配多时间+多行为”的可组合单元,提升空间利用率。古镇“中心广场”可通过更换布景、调整音效,切换为“民俗表演场”“市集交易区”“剧本杀舞台”,分别适配“观赏”“买卖”“角色扮演”等行为需求,满足“不同时间主题+不同互动行为”的立体场景构建。
2. 打通跨媒介场景衔接。打通“线下空间+数字平台+实体文创”,构建连贯立体场景。“玩家”线下获取故宫“数字文物”文创后,扫描即可线上“探索文物背后故事”,拓展时间维度;同时可参与“文物修复小游戏”,丰富行为维度,实现线下“空间+情感”与线上“时间+行为”的无缝衔接。
3. 做好场景动态迭代优化。基于“玩家”自我实现需求反馈,持续优化立体场景。苏州平江路根据“玩家”建议,新增“宋代科举”叙事场景,在古镇空间内设置“考生报名”“笔试答题”“殿试对决”的时间线行为,同步更新配套文创“科举准考证”“状元笔”。定期收集体验反馈,调整任务难度、更新叙事支线,让立体场景随“玩家”需求持续进化。
四、结论与展望
1. 核心结论。文旅场景创新通过价值、角色、空间三重变革,破解传统旅游业结构性困局。价值层面从“资源依赖”转向“立体场景叙事驱动”,角色层面从“游客被动接受”转向“玩家主动实现自我价值”,空间层面从“固定功能”转向“液态立体场景”。这一转型以叙事与文创为核心工具,精准契合“场景驱动型旅游”诉求与Z世代需求,实现从“贩卖资源”到“经营立体场景、助力玩家价值实现”的跨越,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路径。
2. 未来方向。需进一步探索“技术+叙事+文创”深度融合,利用AI生成个性化“空间+时间+情感+行为”立体场景,依托元宇宙构建“虚实共生”场景生态,为“玩家”提供更丰富的自我实现路径。同时,需平衡场景生态开放性与统一性,在鼓励共创的同时确保核心叙事与立体场景框架不偏离,避免场景碎片化,为旅游业持续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样本。
(本文作者陈献春系亚洲青年领袖论坛首席专家,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来源:星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