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 赵曦:深化医教改革 促进医卫学子赴基层就业

湘江瞭望 | 2025-07-31 09:56:36
星辰在线 | 作者:赵曦 | 编辑:王闻扬

  原标题:深化医教改革,促进医卫学子赴基层就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当前,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医卫类学生到基层就业,不仅是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之举,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应通过深化医教领域改革,搭建医学生赴基层就业的全链条支持体系,使医学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创新“红医精神”传承体系,筑牢医卫学子赴基层就业的思想根基。“红医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色医疗卫生事业的灵魂,其核心内涵为“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救死扶伤、无私奉献”,是引领医学生扎根基层的强大精神力量,应不断完善“思政教育+专业培养+实践淬炼”的“红医精神”传承体系。在思政教育中强化“四史教育”,开发《红医精神与基层医疗》等课程,挖掘基层医疗典型事迹,通过情景教学、参观红色医疗旧址等方式,将传承“红医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专业培养中植入“基层医疗案例模块”,在临床技能训练中设置模拟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基层医疗工作。在实践淬炼里构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体系,组织医学生到基层实习,定期到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跟岗培训,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性病管理等基层医疗服务,以此深化对基层医疗价值的认知。

  创新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医卫学子服务基层的专业能力。应遵循“本土化、全科化、实用型”原则,培养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培养目标上,聚焦“无病善防、小病善治、大病善识、急症善救、重病善转、慢病善管”能力要求,制定差异化培养方案。课程改革上,在临床医学课程中增设《基层急症处理》《农村常见慢性病管理》等特色课程;在预防医学课程中强化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等基层实用技能;开发“基层医疗案例库”,将真实病例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上,推行“床边教学+情景模拟+跟师学习”教学模式,在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教学门诊,让学生在带教医生指导下直接参与诊疗活动;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基层医疗场景实验室,模拟处理农药中毒、儿童高热惊厥等基层常见急症;开展师带徒培养,选拔优秀基层医生作为校外导师,传授门诊管理、医患沟通等实用经验。实践平台上,打造校地联动基地,建设医养结合实训中心,模拟基层康养服务场景,培养学生的综合服务能力;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支持医学生在基层开展健康管理、中医理疗等创业项目。评价反馈上,建立“培养质量—就业质量—服务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满意度测评、基层群众评价等方式,评估人才培养成效。

  深化职业指导改革,构建医卫学子到基层就业服务体系。应从观念、技能、路径三方面构建全周期指导服务体系,助推医卫类学子到基层就业。观念引领上,构建“价值引导+榜样示范”模式,开设相关专题讲座,邀请长期服务基层的优秀医务工作者分享成长经历,通过短视频、纪录片等形式传播基层医务人员先进事迹。职业技能培训上,开发以基层医卫人员实际需求为导向的能力提升项目,内容涵盖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常见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处置能力,体重管理、减盐减油专项行动、运动处方和营养处方等基本知识。就业路径规划上,提供个性化指导服务,相关高校及卫健管理部门应建立“基层就业导师库”,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基层医疗骨干等组成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一对一”职业规划指导;构建“就业—发展”跟踪服务体系,对已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定期回访或“回炉”深造,帮助他们解决职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完善政校企行协同机制,强化医卫学子到基层就业的保障支撑。医卫学子到基层就业,需要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同构建资源支持体系。政府应完善基层医疗人才专项支持政策,如给予“1岗2助”(编制岗位、生活补助、住房补助)等方式激励,建立基层人才发展基金,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人才机制。推动政、校、企、行共建现代基层医疗产业学院,为基层培育康养、医养等人才;定期召开协同育人研讨会,分析基层医疗人才需求变化,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加大“三支一扶”支医岗位的定向招募计划,联合团省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卫健委等部门,为医学生赴基层就业创造更多机会。实施基层医务工作者人才工程,设立省、市、县级人才工程项目,为人才职业发展、子女教育等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系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宣传统战部部长,副教授。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就业育人的松散耦合机制研究”(XSP24YBC381)阶段性成果】

【来源:湖南日报】

标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