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 何兰艳 尹铂淳:智能养老:数智时代发展银发经济的应有之举

湘江瞭望 | 2025-07-09 16:16:13
星辰在线 | 作者:何兰艳 尹铂淳编辑:王闻扬值班主任:黄斯达值班编委:林之乐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推进公共空间、消费场所等无障碍建设,提高家居适老化水平”。数智时代发展银发经济的重要课题是,用好数智技术构建智能养老新场景新生态新模式,实现无感监测、情感陪伴、精准诊疗三位一体服务,推动养老模式从“被动照护”向“主动健康管理”跃升,努力擘画“老有所医”美好蓝图。

  通过智能监护系统实现健康监测和风险预警

  庞大的老年群体对健康监测、风险预警的需求激增,传统养老模式难以满足,需要智能化技术和相关设备赋能。智能穿戴设备和特殊作用的芯片为老年人构建了智能监护系统,搭建了云端健康管理平台。首先,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对老年人的心率、睡眠、呼吸、血压、血糖等指标进行常态化健康监测,根据后台动态数据生成个人健康画像,形成健康报告。医护人员和老年人子女可以在后台查看这份健康报告,了解老年人健康发展趋势,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隐患,做好风险预警,确保老年人能得到最快速有效的救治和帮助。据新华网2025年5月6日报道,上海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的老人们佩戴智能手环运动时,手环可实时进行心电监测,确保老人运动安全。此外,一些特定功能的芯片能精准捕捉老年人呼吸频率、体动轨迹等多项微动作数据,结合深度算法,追踪生理指标与行为模式,实现对排泄等生理反应的快速响应,最大程度守护丧失部分功能老年人的体面和尊严。据中国江苏网7月3日报道,盐城悦达仁逸康养中心试用了搭载了微纳芯片技术的肠道健康智能监测模块,通过对老年人个体营养、运动、睡眠周期等数据的关联分析,目前已成功预警3例肠梗阻早期症状,提前干预时间较传统诊断方式缩短72小时,有助于医护人员及时快速作出处理,有效保障了老年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通过陪护机器人照料老人生活起居推动情感交流

  首先,陪护机器人能在一定程度上照料老年人的生活起居。据新华网2025年5月6日报道,在广东省深圳市,部分养老院里有洗浴机器人、大小便护理机器人、辅助行走机器人等多款智能机器人“上岗”;在重庆市,穿戴式外骨骼机器人帮助有肢体功能障碍的老年人进行智能化、个性化的康复训练。其次,对老年人来说,陪伴不只是意味着有人守候在身边照顾生活起居,更是意味着需要更深层次的情感支持与言语互动。基于多模态情感大模型和大语言模型,陪护机器人能根据老年人相关情况提供个性化陪聊服务,此外还能根据需要为他们提供心理疏导,从根源上防止他们产生孤独感,从而陷入自我封闭的境地。据新华网2025年4月8日报道,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来了个“新员工”,这是一款名为“裴裴”的智慧养老情感陪护机器人。“她”能说会道,是个“百事通”,温柔耐心,善于倾听,来“约聊”的老年人络绎不绝。但目前,陪护机器人在一些关键技术上还需要进一步突破,照料老年人生活起居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为老年人提供情感交流的专业度和共情感还需要进一步增强。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全力助推陪护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致力将智能技术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让老年人既能感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又能享受人性关怀和温暖。

  通过AI医生构建智能辅助问诊体系

  AI医生(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是一种利用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或部分执行医疗任务的技术或系统。它并非要完全取代人类医生,而是作为医生的强大辅助工具,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提升医疗效率,扩大医疗可及范围。AI医生通过对海量医学文献和临床数据的深度学习, 能够快速学习并整合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和临床指南。其次,AI医生基于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能为老年人特别是为偏远或医疗资源匮乏地区的老年人提供初步的病情筛查和咨询支持,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进行基础辅助诊断,并根据病情轻重缓急,推荐居家治疗、在就近医院医治或帮助联系医生,致力构建居家-社区-医院数据互通的完整生态。不可否认,AI医生具有独特优势,但目前其相关技术还不太成熟,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并不能真正代替医生。据红网2025年4月1日报道,北京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大夫周医生坦言,“以预问诊AI为例,有老年患者反映,他有几个晚上睡不好觉导致头疼、心慌,AI就有可能把所有有头疼症状的病都列给医生,其中绝大多数是无效信息。在社区这种基层医疗机构,往往需要医生综合病史、症状等多种信息、根据经验缩小范围下诊断,AI目前在这方面还不够成熟。”另外,AI医生还要进一步降低老年人使用门槛、提升老年人使用便捷性,例如,让AI医生支持多种方言识别,进一步简化操作界面和使用程序等。此外,AI医生收集的老年人医疗数据涉及个人隐私,其误诊的责任界定和相应法律纠纷的处理办法同样存在争议。未来,要尽可能平衡AI医疗技术创新与合规监管关系,强化全流程资质审查机制和监管定责机制。(作者分别系邵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副主任护师;长沙学院副教授、湖南省记协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委员。)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