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 匡立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湘江瞭望 | 2025-04-15 15:03:16
星辰在线 | 作者:匡立波 | 编辑:王闻扬

  原标题: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要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有序推进小班化教学,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主要指乡镇以下、学生数少于100人的学校或教学点,其基本特征为学校学生总数偏少、学校班级偏少、班级人数偏少,师资薄弱,是我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短板。乡村小规模学校是保障农民基本教育权益的基石,也是传承农村特色文化、繁荣农村经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重要载体。为此,应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向“小而美”“小而精”发展。

  动态监测学龄人口数据,划分乡村小规模学校类型。建设乡村学校应科学规划布局,既要防止过急过快撤并学校导致学生过于集中,又要避免出现新的“空心校”,应基于学龄人口变动趋势分类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首先,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县域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动态监测机制,以家庭为单位,重点监测县域成人与中小学生的空间分布,获得具有内在关联、在时间上连续的县域人口及学龄人口信息。其次,根据监测数据将乡村小规模学校划分为撤并型、过渡型、建设型三种类型。撤并型学校通常为生源少、教学质量不高、附近有其他可接收学生的学校,建设方向倾向于优化资源配置、整合教育资源;过渡型学校通常为生源少、教育质量不优,但邻近学校无法同时接收其所有学生,这类学校应侧重于提升教学水平;生源相对稳定、学校间距离较远的小规模学校是乡村学校的基本类型,应加大其建设力度。再次,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应注重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教学设备更新、信息化基础设施,为确保农村学生享有优质公平教育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优化师资结构,共享优秀教师资源。一方面,应保障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充足,构建以初次配置为主、二次配置为辅的教师配置机制。在初次配置环节,遵循校际间教师工作量均衡原则,以“生师比”为基础,结合“班师比”配置教师人数,实现区域教育资源的优化布局;在二次配置环节,通过实施县域内教师交流与轮岗制度、中心学校教师巡回教学等举措填补乡村小规模学校可能存在的师资缺口。对于课时少的学科,可通过一名教师在多所小规模学校之间“走校”上课模式共享优秀师资。另一方面,深化城乡结对帮扶,打造学区教育联盟。发挥城市优质学校带动作用,采取“优质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共建等方式,实施“城乡携手、同步课堂”项目,推进城乡学校录播教室建设,促进城乡学校在管理、教学、教研等方面紧密融合,引领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

  利用乡土资源,开发农村特色课程。乡村社会有着不同于城市的丰富教学资源,乡村小规模学校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课程体系、开展相关教育实践。一方面,让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将书本知识与乡村生产生活、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紧密结合,积极建设乡村实践基地,开展全体师生参与的多彩实践活动。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其“做中学、学中做”,参与翻土、播种、采摘、存储等过程。另一方面,将乡村能工巧匠引进学校课堂。学校可聘请乡村能工巧匠作农艺辅导员,因地制宜开展种植、养殖、非遗、创美、木工等教学,以“乡土田园”为主题开展农事、农艺、农耕等教育,同时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现代化课程体系,培养一大批具有乡土情怀、中国根脉、世界眼光的新时代少年。

  优化招生政策,减少农村生源流失。办学质量是家长为孩子择校的主要因素。县城优质高中的招生政策事关县域内广大学子对幼小教育和初中学校的选择。鉴于此,建议县城优质高中充分考虑城乡教育质量的实际差别实行划片招生,以乡、镇、街道为单位,与学生基数成正比分配招生指标,而不是仅仅按照考试分数高低进行“一刀切”招录。招生指标分配应在城乡均衡派位基础上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做一定倾斜,适当降低农村优秀学子考取县城优质高中的难度,避免农村学生为争取更多在县城优质高中就读机会而在义务教育阶段蜂拥流入城市就读,从而造成农村家庭为陪读无序涌向城市,加剧农村人口流失和乡村学校生源进一步减少。生源是教学质量的关键,让农村优质生源在义务教育阶段留在本土,不仅可以消解对于城区幼小学校和初中教学资源的无序竞争,还可以减轻农村家庭进城陪读的负担,为农村人口留在乡村、振兴乡村提供支持。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文理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来源:湖南日报】

标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