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 徐红丽:多元文化融合与价值观传递的创新路径

湘江瞭望 | 2025-03-05 15:46:51
星辰在线 | 作者:徐红丽编辑:王闻扬值班主任:邓婷值班编委:林展翅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性,这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全球化浪潮下,高校作为多元文化的交汇点,既面临着国内思潮多元化的挑战,也承受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冲击。如何有效融合多元文化,传递正确价值观,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基石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一方面,要遵循规律与把握方向统一,明确高校办学性质、领导体制、根本任务与政治属性,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立德树人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另一方面,坚持学习借鉴与中国特色统一,积极吸收国外先进办学经验,鼓励学术交流,在意识形态领域不简单套用、照搬西方模式,防止学术研究中的不良倾向,确保教学活动中始终重视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党委要明确指导地位,确保方向正确;党组织要立德树人,工作扎实;党员和干部要政治意识强,责任在肩。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水平,深入研究基本原理及中国化成果,以学科建设推动人文社科发展。要强化意识形态政治责任,落实党委领导、党员干部、专家学者、教师的“四个责任”,确保责任到位,以责任巩固领导权。

  强化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要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定期培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教育方针,提升教师政治素养,增强“四个自信”。要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加强教学和育人能力培训,通过教学观摩、竞赛等活动,促进教师经验交流,提升育人水平。要建立教师激励机制,设立优秀教师奖、教学成果奖等,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意识形态工作,提高工作积极性。

  二、坚持宣传思想工作的正确方向

  明确宣传思想工作的目标与任务。要坚定师生理想信念,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果,引导师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教育初心;注重培养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注重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师生在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加强师生法治教育,提高师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引导师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为校园和谐稳定及师生全面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载体与形式。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采用线上直播、线下互动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讲座、文化展览、文艺演出等,让师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要注重内容创新,结合时事热点和师生关注的话题,制作有吸引力的宣传内容,加强互动,及时回应师生关切,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制度建设。要完善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体制,成立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宣传思想工作的统筹协调。要建立健全宣传思想工作管理机制,明确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形式、流程等,确保宣传思想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要建立宣传思想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宣传思想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质效。

  三、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路径

  丰富价值观传递的方式方法。高校要积极创新价值观传递的方式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发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和讨论,增强学生对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加强多元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通过学生交换、联合培养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到国外学习生活,体验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模式。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国际志愿者活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提高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氛围。主动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举办学术讲座,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建立多元文化融合与价值观传递的评价机制。构建涵盖学生对多元文化认知程度、对价值观认同程度、跨文化沟通能力等多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多元文化融合与价值观传递的实践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建立多元文化融合与价值观传递的案例库,总结推广成功案例,分析反思存在的问题。设立专项奖励,表彰奖励在相关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师生,激发师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多元文化融合与价值观传递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积极探索创新策略,构建科学系统的理论框架,创新实践路径与方法,优化教材编写与使用,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增强高校文化软实力、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为高校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作者徐红丽系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副研究员。本文为2024年度长沙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4CSSKKT87)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