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 曹鑫:改革发力,为职业教育注入新动能

湘江瞭望 | 2025-01-14 10:54:26
星辰在线 | 作者:曹鑫 | 编辑:王闻扬

  原标题:改革发力,为职业教育注入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强调“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的光荣使命。高职院校应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聚焦职业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增活力、以创新添动能,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职教力量。

  下好“先手棋”,推动专业优化调整。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70%以上的新增一线从业人员均来自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已成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这表明,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现代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的关键所在。职业教育应深化专业设置改革,在专业“上新”“下架”上下功夫,切实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一方面,围绕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发展方向,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同时引导旧专业“向新而变”。2024年,全国高职院校对供给相对过剩的大数据与会计、现代文秘、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空中乘务等68个专业,撤销布点2635个。以财务会计专业为例,目前的课程设置也正向数据应用与管理等方向调整。另一方面,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的基础上,积极设置新专业。以湖南为例,可围绕“4×4”现代化产业体系,设置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空天海洋科技、人工智能、生命工程等相关专业。

  打好“主动仗”,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耦合”作用还不够强,产教融合“合而不融、融而不深”的问题仍较突出。从顺应科技发展趋势、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看,培养高技能人才,亟须形成产教融合、优势互补的协同育人模式,使之与产业结构、社会需求高度契合。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高职院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产业需求融入教学课程,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有机衔接。推进产业学院建设,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与互换。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产业学院,通过引入企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推动产教融合体系的多维融合。围绕“一体两翼五重点”,积极布局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政行企校”协同共进的发展新机制,促进教育与产业、行业的深度融合与良性互动。

  拓展“新思维”,推进“五金”建设。“五金”建设是当前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性、系统性改革。一是打造“金专业”。“专业”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完善专业与产业发展对接机制,瞄准服务面向,动态调整优化专业布局。二是打造“金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活动的核心,紧密对接产业变革带来的岗位新标准、新工艺、新技术,重构课程内容,以“金课”建设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三是打造“金师资”。教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要素,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兼具理论、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团队。四是打造“金基地”。“教改教改,改到难处是实践”,核心要求是实践性要强,保证学生能在“闻得见硝烟、听得见枪声、看得见战场”的地方真刀真枪地干和练。五是打造“金教材”。“教材”之于人才培养相当于“一剧之本”,打造“金教材”的核心要求是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着力点在于校企合作共建数字化教材、新形态教材。“五金”既是高职院校苦练内功、基本功的“小切口”,又是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抓手,同时也是产教深度融合的五个“金果”。

  (作者系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来源:湖南日报】

标签: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