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理论·师大社科 | 阿格妮丝·赫勒未来社会共同体构想及其当代意义

理论研究 | 2023-03-27 10:37:47
星辰在线 | 作者:宋建丽 贺东游编辑:王闻扬值班主任:张妙波值班编委:林展翅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打造理论特色鲜明、湖湘特色突出、新媒体特色明显的网络理论宣传品牌,湖南省重点新闻网站星辰在线特色网络理论平台《湘江理论》特联合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推出《湘江理论·师大社科》专栏。希望通过权威期刊与重点网络理论平台的联合,刊发推荐一系列优秀的学术研究作品,推动优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发出最响亮的声音。

作者简介

  宋建丽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贺东游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阿格妮丝·赫勒未来社会共同体构想

及其当代意义

内容精选

  作为研究日常生活批判思想或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必读书籍,阿格妮丝·赫勒(Agnes Heller)的《日常生活》可谓是“家喻户晓”,目前学界对赫勒的《日常生活》及其中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关注较多,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与对赫勒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关注相比,作为贯彻《日常生活》始末的主线——未来社会共同体思想的研究,却未引起学界充分的重视。事实上,赫勒在《日常生活》中诉诸的共同体既不是日常生活的共同体,也不是非日常生活的共同体,而是基于日常生活、依靠非日常生活的价值引领的“未来社会的共同体”,即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相统一的共同体。阐发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背后“未来社会共同体”的价值构想,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清晰把握赫勒现代性反思和批判的旨趣所在,也为如何在全球化、多元化的世界中构建可能的“价值共同体”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及其异化批判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状态时常表现为敌对和排他,赫勒认为这种异化状态的根源不在于社会生活的本质结构,而在于日常生活领域的异化,这种异化一方面表现为日常知识的实用主义,表现为人的片面性发展和对现存世界的妥协和服从,体现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异化;另一方面表现为不平等的日常交往关系,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不平等显示了社会关系的不平等,从而暴露出人类社会的异化现状。

  在赫勒看来,正是阶级社会中强制性的、不平等的社会分工导致作为社会生活基础领域的日常生活领域发生异化,进而导致整个社会异化,并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异轨”,偏离未来社会共同体的发展目标,走向全面异化的深渊泥潭。因此,赫勒认为,未来社会共同体绝不是异化的阶级社会的重现,它注定是消灭了异化的人道主义世界,而消灭异化的关键就是要克服日常生活的异化,核心就在于消灭阶级社会片面的社会分工。

  二、未来社会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赫勒认为,未来社会共同体不是个体在出生之前就已经预先设定好的“‘天然’共同体”,而是基于个体自愿自觉选择的“选定的共同体”,这一共同体一方面充分尊重了个体的个性,它的成功构建依赖于每个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它也是在类本质水平上建立起来的共同体,能够对类本质目标的实现提供结构上的帮助,因而这一共同体是个性与类本质、个体与共同体的辩证统一。

  在对未来社会共同体的所指进行必要的界定和区分的基础之上,赫勒进一步阐明未来社会共同体是基于日常生活又超越日常生活,需要非日常生活进行价值引领的共同体,它拒绝日常生活或非日常生活任何一方的过度发达,强调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辩证统一、协调发展。这一共同体要求日常生活为非日常生活创造适宜的条件,同时要求非日常生活中的科学、艺术和哲学等人类精神向日常生活渗透,实现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合流。

  并且,赫勒指出,未来社会共同体将是以“为我们存在”为宗旨的共同体,是全人类的共同家园。“为我们存在”的未来社会共同体蕴含着一种敞开的维度,昭示着一种未完成的状态,它要求人类团结应对世界的冲突,勇敢面对挫折和挑战,在批判过去中超越过去,在直面未来中走向未来。不仅未来社会共同体体现着“有意义”的状态,而且共同体中的每个个体也保持着“有意义”的状态。未来社会共同体中的成员都是不断发展的个体,他们打破封闭、拒斥终结,诉求开放、保持追寻,他们总是能一致应对各种风险、勇敢地与宇宙做较量,不断地发展自己、超越自己,不断地推动世界历史滚滚向前。

  总之,赫勒的未来社会共同体是实现日常生活领域和非日常生活领域的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共同体,它既关照和促进个体的发展,又始终朝向“为我们存在”的旨归,能够在保证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因而它始终是全人类的共同家园。

  三、现代性反思与批判的旨趣:构建未来社会共同体

  如何才能现实地构建起人道的未来社会共同体,使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从现代性反思与批判的视角出发,赫勒揭示了日常生活异化乃至整个社会异化的根源在于阶级社会不合理的社会分工,并基于此提出了构建“未来社会共同体”的设想。赫勒认为,正是由于日常生活领域的异化阻碍了未来社会共同体的构建,因此要构建未来社会共同体,必须着力破除日常生活的异化状态。她指出,二十世纪的现代社会已经不具备暴力革命的条件,只能通过改变人的态度、塑造个体个性等微观革命的途径,来实现日常生活异化的克服,实现日常生活从“排他”转变为“为我们存在”,从而构建未来社会共同体。

  第一,通过改变日常生活主体态度来促进未来社会共同体的构建。首先,实现主体对日常知识的实用主义态度向理论态度的转变,具备理论态度的人们将克服自身的片面性,掌握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也能够摒弃服从和妥协的态度,激起超越和斗争的精神,为未来社会共同体的生成提供主体性力量。其次,实现主体对日常交往的不平等态度向平等态度的转变,日常交往的平等态度要求人们以“值得被爱性”为动机,自由地选择关系,还要求人们产生“对他人有用”的满足感,人们应该意识到他人并不是自我利益满足的障碍,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能够实现辩证的统一。

  第二,通过塑造日常生活主体的“个性”来促进未来社会共同体的构建。未来社会共同体是一种同类本质保持自觉关系的形式,因此,要成功构建未来社会的共同体,人必须成为具有“个性”的个体。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合理的社会分工导致了排他主义泛滥,社会生活的主体丧失了能够与类本质保持自觉关系的“个性”,变成只具有自在“特性”的个人。因此,如何实现“特性”的个人向“个性”个体的转变,是在构建未来社会共同体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塑造个体的“个性”,关键是要塑造“道德个性”,具备了道德个性的个体能将自己的品质人道化,并为他人树立典范,将自己的“个性”上升到类本质的层次上。如此,日常生活就会成为“个性”能在其中被实现的积极场所,这也就意味着“为我们存在”的未来社会共同体被成功地建立起来。

  综上所述,从现代性反思与批判的视角出发,赫勒揭示了日常生活异化乃至整个社会异化的根源在于阶级社会不合理的社会分工,并基于此提出了构建“未来社会共同体”的设想。赫勒乐观地认为,她的未来社会共同体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人联合体,共享着“为我们存在”的价值旨趣,因而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甚至在实现的可能性上更胜一筹。然而事实上,二者存在着重大的分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就必须要通过革命彻底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消灭私有制。而赫勒对未来社会共同体的分析总是游荡在价值性、规范性层面,将未来社会共同体的建构寄希望于阶级社会内部的渐次改良和个体态度的自我转变,对终结阶级社会及私有制的放弃,使其政治立场呈现出鲜明的改良主义特征,其理论构想也难免具有空想性。但客观来讲,赫勒的未来社会共同体思想具有其独特的理论魅力,它以“为我们存在”为宗旨,以实现全人类解放为目标,倡导人的个性自由解放,体现了将地球建设成为全人类真正家园的美好渴望,为构建全人类的共同体提供了宝贵探索。

  四、赫勒未来社会共同体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关照

  赫勒的未来社会共同体思想将从价值规范的角度深化我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内涵的理解,为我们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益镜鉴和参照。

  第一,人道主义精神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赫勒强调未来社会共同体尊重个体的个性,保障每个个体在共同体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深刻彰显了人道主义原则的内核宗旨,这种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和而不同的人道主义精神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第二,全人类共同价值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条件。赫勒强调,基于共同价值观而形成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共识,是组建和凝聚未来社会共同体的必要条件。就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言,其构建依靠的是一种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价值体系。基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将形成最普遍的价值认同,结成最广泛的联盟,从而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精神根基。

  第三,共同体意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牵引。赫勒指出,区别于一种利我排他的虚假共同体意识,真正的共同体意识是一种以“为我们存在”为宗旨的“为我们意识”,它是构建未来社会共同体的关键因素,个体只有真正树立起“为我们意识”,才能真正做到“为我们”而行动。在当今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下,“天下一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时代之需、世界之需、人民之需,它将推动各方力量共同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

  总体而言,赫勒未来社会共同体的价值构想既是其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旨趣所在,也凸显了她以日常生活异化乃至社会异化为核心所展开的现代性反思与批判,她对日常生活、非日常生活概念的解读、对日常生活异化乃至社会异化的批判,都表现出她主张建立的既不是日常生活共同体,也不是非日常生活共同体,而是基于日常生活、依靠非日常生活价值引领的共同体,是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相统一的价值共同体。客观来讲,赫勒将未来社会共同体的成功建立押宝于个体主观态度的自行改变,这显然过于乐观,然而,瑕不掩瑜,其基于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而提出的未来社会共同体的价值构想,以及对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规范的强调和执着,亦为我们今天在多极世界、多元文化社会中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积极的、有价值的参照。

  文献引用格式

  宋建丽,贺东游.阿格妮丝·赫勒未来社会共同体构想及其当代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52(01):71-79.

  本文刊发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年第1期哲学栏目。此为简写版,参考文献从略。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主编:李培超 副主编:尹金凤 本文责编:李彬)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