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评论 | 龙莉:AI会抢走我们的饭碗吗?

在南京玄武湖景区的一家机器人咖啡馆里,从点单到出品,全程由机器人完成,整个过程仅需50秒;在上海的某家医院,AI影像诊断系统的准确率已超过大多数放射科医生;深圳福田区率先推出基于DeepSeek开发的70名AI公务员,公文格式修正准确率超95%,审核时间缩短90%。这一幕幕场景正在我们身边上演,人们在享受AI带来的便利时,也不免产生焦虑:AI是否会抢走我们的工作?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一个复杂的辩证过程——AI确实正在重塑就业市场,但它同时也在创造新的可能性,迫使人类重新思考自身价值的核心所在。
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力量,始终引领着时代的潮流。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科技创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弓箭的出现到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再到蒸汽机的发明、电力的应用、计算机制造、网络的出现及广泛应用,再到如今的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科技创新的每一次飞跃都深刻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
还记得历史上的卢德运动吗?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逐渐排斥手工劳动使大批手工业者破产,工人失业,工资下跌。1811年初的工人把机器视为贫困的根源,用捣毁机器作为反对企业主,争取改善劳动条件的手段。现如今,人工智能同样在给人们出难题。AI已经可以完全替代重复性、简单的劳动,并向各行业渗透。一方面是可以替代部分认知型工作如财务分析、医疗诊断等,另一方面是有限介入创造性工作,如音乐创作、文学写作等传统认为专属人类的领域。这种取代不是未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亚马逊仓库的拣货机器人、金融行业的智能投顾系统、媒体行业的AI写稿程序,都在不断压缩传统职业的生存空间。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次技术革命在摧毁旧岗位的同时,总会创造新机会。19世纪的工业革命导致大量手工业者失业,却催生了工厂工人这一新兴阶层;20世纪末的计算机革命淘汰了许多传统职位,却创造了IT产业。AI革命同样遵循这一规律,与AI相关的岗位将随之增长。当机器能够完成大多数技术性工作时,人类的想象力、思考力、创造力、价值判断等独特品质反而成为稀缺资源。
面对AI带来的就业市场地震,焦虑可以理解,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解决问题。人类需要的是适应性进化,学会与人工智能共生。就个人而言,终身学习成为生存必需,未来的劳动者可能需要掌握跨界技能组合,AI技能很可能将成为人类的必备技能。就社会层面而言,要鼓励创新和创业,创造更多高质量、多元化的就业机会,为劳动者提供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教育体系也需要改革创新,提供契合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课程,帮助人们提升就业能力。同时培养AI难以替代的人类特质,当基础劳动由机器完成时,人类或许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艺术创造、科学探索和精神追求。
AI对“饭碗”的冲击是真实的,对生产力的提高也是真实的。相信人类总能找到与技术共处的方式,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价值维度。未来不属于恐惧AI的人,也不属于盲目崇拜AI的人,而属于那些能够与AI共舞的人。“饭碗”或许会被重塑,但人类的独特光芒永远不会熄灭。(龙莉)
【来源:星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