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评论 | 经济日报:顺势而为推动制造业智能化
原标题:顺势而为推动制造业智能化
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深化5G+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赋能,加快数字技术在制造业全行业全链条的应用,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供应链和高标准服务园区。从全球范围看,数字化浪潮方兴未艾,新一代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其发展前景之广阔令人期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智能制造应用规模和发展水平大幅跃升,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成效明显。工信部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已经建成62家“灯塔工厂”,占全球“灯塔工厂”总数的40%;培育了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各地因地制宜加快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例如,北京市把握首都的城市战略定位,聚焦高精尖产业体系,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数字化赋能为重要手段;上海市持续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注重制造业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
当前,我国有关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在国家层面,先后发布了《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在地方层面,20多个省份相继发布了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配套政策。其中,《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力争规上工业企业基本完成一轮数字化改造。
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智能制造核心技术的自主化水平不高,部分关键核心元器件、零部件对外依赖度较高,不能完全自主可控。智能制造的国家标准不够完善,企业应用标准去对标、评价时存在“水土不服”,导致不同企业的设备之间兼容性差。智能制造需要有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较滞后,技能水平不高,难以满足行业需求。此外,部分中小企业缺乏智能化转型的资金。在智能化过程中,企业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面临挑战,网络安全事件风险增加。
进一步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应着力从中观的产业层面、微观的企业层面两个方面协同发力。
在中观的产业层面,构建用以支持智能制造的创新生态系统。加强核心技术攻关,集中力量解决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的短板。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要紧密合作形成合力。建立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促进产学研结合,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推动技术创新应用。支持跨行业协作与技术共享,加快不同领域经验和技术的交流,提升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完善智能制造政策支持体系,提供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智能制造技术和设备的投资。这不仅能缓解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资金压力,也可以激发其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制定一系列针对智能制造的政策、指导文件,明确企业转型的方向和目标,形成良好政策环境。推广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和认证机制,提升行业整体水平。更新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与国际接轨,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新一代智能工厂建设。通过推动企业向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在微观的企业层面,增强技术研发投入。企业积极加大对智能制造技术的研发投资,建立专门研发团队,专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这不仅能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还可以推动行业的整体创新。例如,企业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为企业带来新鲜的技术视角、研究成果。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明确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路线图,整合信息技术与生产流程,以提高其效率和灵活性。通过引入智能化设备和自动化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管理,从而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企业要关注数据的收集分析,通过数据驱动决策,提升生产效率和市场响应能力。定期组织员工培训,提高他们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相关技能,包括数据分析、操作新设备等。加强员工培训,激励其积极参与智能技术应用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