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思想伟力,砥砺奋斗前行

理论动态 | 2022-09-08 15:32:05
星辰在线 | 编辑:王闻扬

  原标题:领悟思想伟力,砥砺奋斗前行

  ——长沙市社科理论界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观点选粹

  编者按

  8月29日,市社科联组织召开长沙市社科理论界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精神座谈会,与会的7位专家围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讨。专家们一致认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为我们把握历史脉络和未来走向,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和理论滋养。现将专家发言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 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朱焕桃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在第八个专题“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中指出,要“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和规律,多次强调,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发展数字经济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数字经济就业影响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数字化人才缺口已接近1100万,而且伴随着全行业数字化的快速推进,数字人才需求缺口还会持续加大。紧缺的数字人才不仅包括数字产业化创造的数字技术、数字研发人才,也包括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字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要“破立结合,由内而外”进行数字化人才培养,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一、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途径,搭建数字化人才培养环境

  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也提出“深入推进智慧教育”,推动“互联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这既是我国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十四五”时期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战略。我们要抓住数字教育发展战略机遇,打破传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痛点难点,以国家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建设为契机,通过实施“新校园、新网络、新资源、新平台、新应用”等五项工程,积极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径,搭建数字化人才培养的大环境。

  二、推进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提升数字化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在我国不同行业和领域应用。为适应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需求,高等院校应主动对接新技术岗位、新职业岗位、新业态岗位、市场化需求、智能化生产、智慧化管理、精准化服务、数据化应用、数字化技能,对专业内涵、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教学运行等全面升级改造。增设数字化相关课程,在教学中构建“人工智能+智慧金融”“5G+智慧工厂”等真实应用场景,跨专业、跨学科交叉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具备数字化素养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使人才的培养符合数字经济变革,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全面提升人才供给质量。

  三、校企携手创新培养机制,完善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产教融合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提出“支持高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加强协同”“加强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数字技术技能类人才培养,深化数字经济领域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学校要顺应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紧密对接重大战略,针对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参与度较低的现状,深化产教融合生态体系建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学校通过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等方式拓展校企合作形式和内容,将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用“企业需求”倒逼“专业发展”;通过与龙头企业共建科研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等科研项目攻关,提升教学团队的专业教学水平,用“专业升级”助力“企业转型”。构建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提高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的匹配度,校企携手助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人才是第一资源。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必须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我们要推动实现数字技术与教育系统各要素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实现教育生态的泛在化、智能化、感知化、终身化,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高素质数字化人才,以实际行动回答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作者系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以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长沙经济高质量发展

  尹元元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有多个专题阐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行动指南,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指出,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是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要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要依法规范和引导我国资本健康发展等。唯有深刻理解并牢牢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精髓要义,才能正视发展的短板和问题,提升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近年来,长沙实现了经济总量过万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千亿元、常住人口过千万的历史新跨越,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成效。但是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面对经济发展新形势,笔者认为,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完善省会功能、做强现代产业、打造战略平台、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城市品质,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要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经济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最重要的关键词,也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长沙的经济发展仍任重而道远,产业转型升级仍面临产业“小不能补大”“新不能补旧”问题,园区发展空间受限,产业链、供应链堵点仍然较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发展壮大综合实力,夯实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的经济基础。

  二是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贯穿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一条逻辑主线。长沙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一带一部”首位城市,应依托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提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支撑能力,更好助推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加大新技术研发投入打造科技创新高地;聚焦数字经济发展,依托湘江实验室等数字科研基地建设,推进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流通现代化,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壮大消费市场,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枢纽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支点。

  三是要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动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实践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措施。要将彰显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等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作为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要将实现更为安全的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维度,始终将安全作为产业发展、扩大消费的底线、红线;要将尊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作为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将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作为引领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目标,继续优化营商环境,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

  (作者系长沙市商业经济学会会长、湖南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深刻探索和科学指引

  徐良根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是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最新阐发,凝聚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深刻探索和科学指引,具有鲜明的当代性、深刻性、科学性、指引性。

  一、当代性。记录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进程,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一系列重大课题新的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从2020年2月3日至2022年5月10日期间的重要著作,这段时期正好处于“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迎难而上,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与之相应,书中收入的系列重要文献真实再现了这段历史。研读这部著作,当代中国的最新历史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波澜壮阔的最新历程在我们眼前蓬勃呈现。

  二、深刻性。深入阐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例如,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对我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的判断,也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如何理解这一重要思想?这部著作的第六、第七、第八三个专题集中收入的十七篇文献从多个角度作了深刻论述。研读这部著作,能够使我们深入了解当今中国的现实,深刻领悟党的政策,增强贯彻执行党的政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科学性。对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给予了正确回答,构建了科学理论。例如,什么是高质量发展?书中收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发展,是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发展。还有其他许多重大问题都可以在这部著作中找到科学答案。研读这部著作,能够使我们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四、指引性。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指出了路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对许多重大问题不仅讲清了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讲清了怎么做。例如,怎样推进高质量发展?第八专题收入的七篇文献指出,要高质量推进区域一体化,继续做好新发展阶段的“三农”工作,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等。研读这部著作,能够使我们更加了解党和国家推进重大工作的行动方案,增添做好工作的定力和底气。

  (作者系中共长沙市委党校副教授)

  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洪孟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体现了对形势的科学研判,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新的深邃思考;体现了对发展的精心谋划,全书收录了“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的重大探索与伟大实践,处处蕴含着系统思维、辩证思维等哲学智慧;体现了一以贯之的对人民的赤诚挚爱,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的“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第二卷的“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三卷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到第四卷的“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情系民生的博大情怀。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行合一,才是真知。我们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就要把汲取的思想伟力用来指导实践,砥砺奋斗前行。

  一是要用科学理论滋养初心。感悟思想伟力。持续深化理论武装,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把真理的源动力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推动力。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强化为民宗旨。聚焦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听民意解民忧,真正做到百姓呼声声声入耳,人民难事事事关心。

  二是要用科学理论引领方向。高举“一面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两个巩固”。不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的创新,着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抓好“三个建设”。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

  三是要用科学理论凝聚力量。唱响主旋律。以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主线,统筹理论宣传、新闻宣传、社会宣传、网络宣传、文艺宣传,全面讲好长沙故事之天心篇章。弘扬正能量。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大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强化典型引领,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守好主阵地。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有效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维护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

  四是要用科学理论解决问题。着力解决基层理论宣讲方式不新的问题。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为龙头,组织报告会、辅导会,创新微宣讲、微党课,推动理论学习走心走深走实。着力解决文明创建工作水平不高的问题。深入实施“旗帜引领、文明矩阵、固本强基、品牌塑造、制度驱动”五大工程,深入推进“百所百日争百强”新时代文明实践提升行动,系统推动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着力解决文化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全面推进“强省会 兴文化”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建设工作,搭建金融服务、资源共享等平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成立文化企业联盟,推动“强省会”战略落地见效,以实干实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系中共天心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守正创新 讲好雷锋故事

  余旭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的出版发行,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该书第十二专题“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新征程上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雷锋精神作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是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的结合,弘扬雷锋精神对于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坚定文化自信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雷锋精神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需要一个通俗化、大众化的宣传教育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雷锋精神凝结着新中国“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时代缩影,闪耀着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光辉,它于平凡中见伟大,于平淡中见卓越。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雷锋不仅是可亲的、可敬的,更是可学的。讲好雷锋故事,可以助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落地生根、入脑入心。

  二、雷锋精神为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注入动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指出:“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锋精神在广大党员、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期实践中不断丰富,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时俱进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切寄语:“希望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雷锋活动与志愿服务活动深度融合,学雷锋志愿服务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讲好雷锋故事,可以推动志愿服务纵深发展,为社会文明进步注入强劲精神动能。

  三、雷锋精神为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载体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雷锋从旧社会的孤儿成长为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他的生平事迹是极具感染力、吸引力的中国故事。而雷锋精神中蕴含的高尚因子和美好价值追求,更是具有跨越国界、经久不衰的思想力量,获得了世界范围的广泛认同,不仅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载体,更是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张闪亮名片。讲好雷锋故事,对于推动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如今,我们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时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现代眼光,充分认识到讲好雷锋故事既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雷锋家乡人民,我们更应该不断深耕雷锋精神沃土,始终走在全国宣传雷锋精神的前列,始终走在全国研究雷锋精神的前列,始终走在全国践行雷锋精神的前列,以实际行动谱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动力!

  (作者系湖南雷锋纪念馆党组副书记、馆长)

  以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培养时代新人

  严永旺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他指出,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锚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关键一招。

  其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具体来讲,既要从历史的维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提升学生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要从现实维度来研究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观与方法论来观察、分析、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碰到的困难与问题;既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属性与文化属性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与功能发挥的研究;不仅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研究如何让其入脑入心,也要研究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指导作用与意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有效融合。

  其二,把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目标。一是要把准“为谁培养人”的根本目标。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二是要把准“培养什么人”的根本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应始终把准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终身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三是要把准“怎样培养人”的根本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规律、因时而新,既要严守底线也要锐意创新,既要用好课堂主渠道也要做好融合“大文章”。

  其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实践。一是要结合时代发展,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不仅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实践,运用得当,还有助于培养时代新人正确的认识观和科学的方法论。二是要结合时代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一方面要将抽象的理论放到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中去传递,通过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变空洞的说教为具体的活动,变灌输式的教育为互动性的交流。另一方面,也要用好用新各类新媒体平台,来拓展教育空间,延长教育时间,增强互动交流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三是要结合时代发展,做实思想政治教育考核。一方面,要优化考核内容,不仅要考核工作的开展也要考核教学目标的达成,不仅要考核思想意识的提高也要考核整体氛围的营造。另一方面,要完善考核结果反馈,既要有阶段性、系统性反馈,也要有实时化、碎片化反馈;既要有问题性、批评性反馈,也要有先进性、指导性反馈。

  (作者系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宣传统战处处长、思政党总支书记)

  深化“三个聚焦” 推动理论工作高质量发展

  邓旺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为我们把握历史脉络和未来走向,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和理论营养。认真学习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深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思想之深邃、格局之宏大、视野之宽广。作为理论工作者,越读越觉得责任重大,越学越觉得使命光荣。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曾鲜明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而理论工作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核心业务,其思考方向、研究深度、成果质量直接关乎资政建言、参谋辅政的能力和水平。深入学习思考后,笔者觉得,理论工作应做到“三个聚焦”。

  一、聚焦“立时代潮头”,增加理论工作的方位精准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只有立足中国大地,科学回答时代发展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才能真正有所作为、体现价值,彰显出理论工作的强大生命力。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走进田间地头、深入群众心头,面对面谈问题、寻良策,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要精准聚焦实施“强省会”战略、“四个中心”建设、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产业链建设等中心工作、重点任务和难点问题,在服务中心大局中找准方位感和着力点,进行刻苦研究和攻关,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二、聚焦“通古今变化”,增加理论工作的历史厚重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实践是最好的磨刀石。理论工作应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要求,聚焦机遇和风险,从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中、从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中孕育出更多原创性的概念和理论,源源不断地提供思想的启迪、行动的引领。

  三、聚焦“发思想先声”,增加理论工作的大局贡献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为理论创造、学术繁荣、社科研究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中,我们社科工作者不能只顾埋头书牍、闭门钻研,而应积极投身社会、直面现实,穷尽智慧、探求真理,使理论成果从“书架上的思想”变成“决策中的参考”,从“书斋里的学问”变成“实践中的指南”。

  (作者系长沙市社科联副秘书长、科研组织处负责人)

【来源:长沙晚报网】

标签: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