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 赵艺瑾:发挥文化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湘江瞭望 | 2024-07-08 19:18:28
星辰在线 | 作者:赵艺瑾编辑:李可欣值班主任:黄斯达值班编委:郑文新 | 作者:赵艺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和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文化动能,积极探索出以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一、以文化地标建设为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动力

  推动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兴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要通过文化建设让最广大的农民群体对乡村有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唤醒农民的集体意识、角色意识、自主意识、主人翁意识,激发农民建设乡村的内生动力,让农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提供最持久的精神力量。

  要打造好文化地标,让文化地标持续激发村民报效家乡的共鸣情感。文化地标对于乡村而言,展示着乡村的历史和风貌,是最具代表性的名片,且文化地标具有直接性、不可移动性,所蕴含的内涵维系着村民们深层情感的集体记忆,是村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自信重要源头,是唤醒村民集体意识的催化剂。繁荣乡村文化、推动村民文化自信,最容易、最直接、最持久的方式就是打造文化地标。只有打造好主题突出、思想表达鲜明、内涵向上向美的文化地标,才能真正大力营造村民们喜闻乐见、昂扬向上的乡村文化,才能不断丰富村民精神世界、增强村民精神力量,才能持续充分激发村民干事创业活力,使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更加强劲。要打造村史馆、民俗文化馆等文化地标,对村史文化、农耕文化、传统文化进行一体展示,持续唤醒了村民们内心深处的乡土记忆,形成“主人翁”的意识。

  文化地标打造过程中要注意讲好乡村的奋斗史,让文化地标持续激发村民奋斗情结。乡村振兴,“振心”是关键,要通过有意识的主题宣讲,引导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规划的制定与推行,让广大农民群众不做“旁观者”“局外人”。乡村文化地标,既要传承展示特有的传统地方文化,也要讲好乡村从贫困到温饱的蜕变、从温饱到小康的嬗变,从小康再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变化,充分体现一代又一代人敢于斗争的气质,让年轻一代看到了解乡村“昨天”的故事,感悟祖辈的奋斗精神,让年轻一代记住乡愁,记住先辈们的艰辛,记住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光荣传统,不断激发出自身为家乡做贡献、不负先辈付出的决心,不断激发出自身干事创业、迎难而上的信心,在内心深处树立起“埋头苦干、一代接一代才让生活越来越好”的思想,在行为行动上自觉“拒绝等靠要”、立足当下努力拼搏。

  二、以文化品牌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发展路径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人们生活质量的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从温饱等低层次需求转向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农产品,在保障其安全性的前提下,人们对外观品牌等文化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要以文化品牌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发展路径。

  要发挥好文化赋能作用,积极推动乡村文化融入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产业要发展,迫切需要通过文化建设提高农产品、农业产业的可信度和附加值。针对地方特色农产品,充分了解农产品栽种环境、农产品特点及加工工艺等情况,充分了解地方文化特征、产品市场特征、销售渠道特征,精心设计有辩识度的系列农产品包装,助力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让山村好货不仅可以吃、还耐看;针对规模较小的农产品,要统一对外打造农副产品品牌,助力产品品牌化、规模化发展,让优质农产品以更亮丽的形象走出大山、顺利出圈。

  三、以文化传播渠道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动力

  乡村要留人,关键是有稳定的产业能留人。乡村产业要稳定,关键是销路要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如何实现销售渠道的拓宽,促进农产品走出去,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农民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农业文化产业新业态飞速发展,2022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313.8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较2021年提升6.4个百分点,为农民增收创收、农村发展创新等提供了动力。网购,不仅成为农民农村生活消费的新风尚,也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

  要发挥好文化传播作用,积极利用文化传播力打开农产品销路。许多乡村,产业形态丰富,茶业、蔬菜等种植业和养猪、养牛等养殖业都有一定基础,稍加整合便可形成产业规模,但由于地处偏远大山,离城区较远,产品以往仅限于集镇销售、很难卖出价格,难以达到村民们的致富期待。针对部分乡村离城区较远的情况,要积极打造主题直播间、线上宣传平台、线上商城等平台,组织培养一批“新农人”,为村民们“带货”,利用“文创+文化传播”的方式推广好宣传好“村中好物”,让“村中好物”走出去,顺利打开了销售市场,有效解决乡村特色产品销路难的问题,推动村集体经济产业稳步发展,让村民们实现安心在家门口就业,走出一条以文促产的产业振兴新路子。

  四、以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既要靠“内生”又要靠“外援”。一方面,要利用好乡村现有人才。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也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主力军,应发挥好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盘活农村存量人力资源,通过教育培训激发其创造活力、挖掘其发展潜力,将其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本土文化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外部人才的引进。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以及文化企业的合作,保证高素质文化人才的储备与供给,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要发挥好高校等培养人才的优势,积极培育乡村振兴所需的本土化文化人才。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赋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同样离不开有文化技能的本土人才支持。要大力提升农民文化素养与技能,提高农民对数字化“新农具”的使用能力,以乡愁乡情为纽带,培养一批熟悉和热爱乡村文化的乡村“文化带头人”,让乡村增添文化活力。从高校等优秀教师中选拔组建专门培训团队,开发专门培训包,深入乡村开展农村电商骨干培训,对残疾人、有知识的“新农人”等重点人群采取一对一的模式进行单独培训,通过集中培训和单独培训相结合的模式,有效提升农村电商骨干的综合素质,为助力农产品网上销售培养更多用得上的本土人才。

  乡村振兴还要积极培育乡村振兴所需的“专业设计师”。乡村振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乡村发展不仅要带来金山银山,让村民富起来,还要守住乡村的绿水青山,留得住乡愁,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乡村建设必须是高标准下的建设,仅仅依靠本土化文化人才队伍、依靠村民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专业的智库力量,立足村庄实际搞建设,既注重保护村庄,又有产业发展计划。组织高校等科研机构,组建一只“乡村智库”,对乡村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摸清关键底数,科学把握资源特点和发展需求,会同专业规划部门制定符合实际的规划,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顶层基础。(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