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 叶星成:职教真谛在产教融合

湘江瞭望 | 2024-06-05 10:17:16
星辰在线 | 编辑:王闻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进一步出台了职业教育建设政策与措施,印发实施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这些举措共同提出了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深刻阐述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基本办学模式,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扩大就业创业、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

  时代日新月异,职教与时俱进,实践探索不止。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各地、各职业院校奋力将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职业教育“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特别是探索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班、订单班等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推动产教在师资、课程、基地、文化、证书、科技等融合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极大推动了校企优势互补、产教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但在实践操作中也存在一些困难与挑战,如产教双方信息不对称、合作不深入、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欠匹配、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仍有脱节等问题,亟需在办学实践中探索更适切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当前,校企合作中,涌现出了一批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合作办分校、与企业合作办产业学院或订单班等合作模式,产教良性互动得到进一步发挥,但在合作中仍存在“校热企冷”“融而不真”“合而不深”等问题,需要从办学主体、办学力量上思考与分析。“职教20条”文件中提到,“支持企业办职业院校”,虽言简意赅,但特别重要。办学主体不同,办学效果不同。办职业教育,重在产教融合,贵在供需一体,企业处在市场最前沿,处在产业最中心,企业参与办职教,专业选择会更精准,课程选择会更实用,市场嗅觉会更灵敏,人才产出会更高效。目前湖南高职院校大多是政府、部门在办,当然也有企业办的,下一步,需进一步激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增强企业参与办学的比重,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企业协同办学的多元办学格局。以专业市场化整合优化学校区域性布局,将学校建在产业园区,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合并同类专业,做精专业学院,避免职业院校专业低位重构问题,提升专业建设品质。总之,在坚持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前提下,扩大市场、企业参与办学比重,更好调动企业的热情度与积极性,有效解决校企真融真合、深融深合的源头性问题。

  挖掘企业生产实训资源。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都有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的意识与行动,进一步推动了校企资源共建共享,但仍然存在企业融入人才培养工作深度不够、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匹配不够的问题,需要根据校企各自优势,充分挖掘企业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学校“大思政”育人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企业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育人作用,培养学生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职业精神。课程建设上,校企共建课程,学校主导公共课、思政课、专业基础课教学;企业主导实训教学、岗位实操、顶岗实习;校企优势互补、理实相融、知行合一,“进班”与“进厂”交替与穿插。教学资源建设上,学校主导线下资源,老师面对面教学生,融合思政教育、理论教学、技能训练、文化育人一体;企业主导线上资源,线上资源建设必须走专业化路子,突出企业操作流程,注重操作与实践,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应错位发展、相互补位、互促共进,主要协同解决校企资源共享不够深入、优势互补不够到位的问题。

  探索人才双向流通机制。当前,学校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上课、企业聘请学校教师培训,校企互聘共培,极大增强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合力,但仍然存在校企人才流通意愿不强、“双赢拉力”不够的现实堵点,需要打破校企人才交流壁垒,架构更顺畅的校企人才双向流通机制,激发人才流通的内驱力。疏通校企交流通道,畅通学校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与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的渠道,支持校企人员流动中的岗位分配、绩效考核、效果评价,从政策层面予以保障与激励。建立校企同工同酬,高职院校用人应鼓励探索灵活薪酬机制,专业教师可参照企业同工同酬,通过改革管理模式,缩小专业老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课酬差距,校企“双师”互通,人员共享,以校企用人机制上的一体化破局校企合作真与深的问题。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还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调控作用,政府职能重在定向、引导和服务。

  职业教育的本质与真谛在于合作企业、融合产业,这就需要进一步激发企业参与热情,强化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正向激励,增强企业的内驱力与内生力,构建产教融合标志性平台,真正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才能把职业教育办好、把学生培养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一批批栋梁之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系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本文系其主持的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研究》(项目编号SZZX202301)阶段性成果)

【来源:湖南工人报】

标签: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