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朱卫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

理论研究 | 2022-12-02 23:22:35
星辰在线 | 作者:朱卫彬编辑:张妙波值班主任:汤佛值班编委:林展翅

  高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也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和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我们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对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高校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文化自信自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联系

  (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

  近代以来,随着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民族复兴,中华文化日益焕发活力、走向复兴。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在百年奋斗中传承弘扬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要求。

  新时代下文化建设如何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推动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是新时代新征程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任务,要求我们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三)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的需要就是回应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进入新发展阶段,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对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要求。

  当前,我们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这些文明成果一方面渊源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国国情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自信开放包容的鲜明特质。另一方面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是和世界文明成果有机融合的结果。随着我们民族复兴的目标的接近,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更应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世界了解、理解并共享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从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和发展路径,指明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正确方向,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长期坚持。

  (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要坚定不移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地统领新时代文化建设。

  (二)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沃土,凝聚于我们党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要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和贯穿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文化领域。

  (三)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重要方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要深刻把握时代主题,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要发扬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派切磋互鉴,不断焕发文化生命力、创造力。

  (四)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积淀的精华所在,是我们傲立世界文化之林坚若磐石的根基。既需要薪火相传,更需要与时俱进。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异彩纷呈,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三、在文化强国建设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落实好报告部署的重点任务,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贡献。

  (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工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牢牢占据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主阵地,推动形成良好高校网络文化生态。

  (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四史宣传教育,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要以实施文明创建工程为抓手,统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发挥道德楷模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好形象。要着力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入开展同各国文化交流合作,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四、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贡献高铁院力量

  (一) 建设以湖湘文化、革命文化、高铁文化相融合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谱系。高铁精神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其内涵是科学求实、相容并蓄,自主创新、赶超一流、忠诚祖国、拼搏奉献;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高铁学院是培养铁路建设生力军的人才高地,传承和弘扬以高铁精神为主线的铁路精神,就是对学生进行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熏陶。

  (二) 培育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高铁湘军,为高铁人才和技术支撑。高速铁路的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举足轻重,随着“复兴号”动车组实现对31个省区市全覆盖,“八纵八横”高铁网加密成型……在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高铁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湖南高铁学院肩负培育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使命,为高铁事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同时助力地方经济建设。

  (三)服务“一带一路”,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技术,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湖南高铁学院响应“中国高铁走出去”倡议,在泰国建立高铁人才培养基地,在几内亚建设科纳克里大学铁路学院,为非洲培养本土化铁路技术工人;通过中文+铁路技能项目,把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高铁课程标准同步输出,在服务“一带一路”中推广中国文化和高铁技术。

  (四)为衡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树立高铁院文明样板。当前衡阳市正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湖南高铁学院作为湖南省文明标兵校园,正在奋力创建全国文明校园,营造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文明创建氛围,让高铁礼仪志愿者成为衡阳城市文明的代言人,让高铁小红帽成为衡阳群众的标杆,以文明校园创建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作者单位: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