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周易:着力“三个聚焦”,做好青年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

理论研究 | 2022-01-11 17:46:45
星辰在线 | 作者:周易编辑:汤佛值班主任:张妙波值班编委:林之乐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四史”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要充分发挥“四史”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中的关键作用, 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促进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涵养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时代新人。

  聚焦课堂教学“圈”,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强化思想引领

  1.好思政课,强化“四史”学习的思想引领。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也是“四史”学习教育的主要战场,在北京大学的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而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要坚持把“四史”知识充分融入到相应章节的课程教学内容中去,讲清讲透各门必修课中蕴含的“四史”道理,使大学生在其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将“四史”知识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思政课教师还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打造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金课”,不断深挖内涵、创新形式,把“四史”学习教育深度融合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 切实用好“四史”的铸魂育人功能。

  2.协同专业课,推动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任何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素材,各二级学院要立足学科优势专业特色充分挖掘各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四史”资源, 将“四史”内容有机融入到专业课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各环节, 多角度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理性分析、辩证认识、实践探究解决历史问题,引领学生深入理解“四史”,以厚植青年大学生家国情怀为主线,把专业学习与“四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合,努力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3.提升教师素质,做“四史”教育引路人。不管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要坚守课堂主阵地,将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自觉把“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六要”等要求作为提升自身师德师风的重要标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严格规范自身行为,用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师者风范。 高校要多渠道搭建校内校外素质提升平台,为教师素质提升提供更多机会,注重培养一批党性强、有情怀,能讲历史、会讲历史、能够很好地将“四史”转化为生动课程教材的师资队伍。

  聚焦日常教育“圈”,开展各类形式丰富的红色主题活动,涵养初心情怀

  1.融入仪式教育活动。仪式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利用仪式教育在深化“四史”学习中的特殊作用。 高校可以创新方式方法, 将“四史”学习教育通过各类仪式活动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 让“四史”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是可以看得见、听得着、感受得到的, 让“四史”学习日常化、常态化。举例来说,可以在一些重大节庆活动时,举行升旗仪式,或者是在每个星期的开始,举行国旗下讲话等活动。 每年“七一”前夕开展入党宣誓活动,通过新党员入党宣誓和老党员重温誓词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开学典礼,或者是毕业典礼等活动中有机融入“四史”教育内容,深化仪式的育人作用。充分借助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发仪式教育课程,让“四史”可听可看可唱, 提升大学生在仪式教育中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意识,强化学生对国家、民族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

  2.融入主题教育活动。高校在每年一度的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技能节、社团文化节等重大节日活动中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积极融入“四史”元素,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受洗礼、受激励。 高校还可以在重大纪念日和重要节点如学雷锋纪念日、“七一”建党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策划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 比如在“七一”庆典中以党的百年不懈奋斗历程为主线,贯穿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展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大力营造爱党信党跟党走的浓厚氛围。可以组织高校学生观看以“四史”为背景创作而来的红色主题电影,如《八佰》、《建党伟业》、《革命者》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电影艺术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主动关注和了解“四史”的积极性,依托电影片段设计探讨性话题,为师生互动提供支点,使“四史”教育内容输出更为高效,还可以在学生分享观后感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

  3.融入主题党团日、主题班会等活动。把“四史”学习教育融入主题党团日、班会以及学生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党、团、班的联动作用,在“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五四”青年节、国家公祭日等重要节点,开展各种活动,以学生自己看、自己讲、自己悟为主,以领学、心得体会、演讲、故事讲述、才艺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能够对“四史”的内容更加理解,学以致用,以此来引导青年学子回顾革命历史,铭记先辈革命光辉,传承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聚焦实践活动“圈”,强化社会责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践行使命担当

  1.融入劳动实践。“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四史”就是一部奋斗史和创业史,是无数革命先烈带领中国人民一步一步努力奋斗出来的,他们奋力拼搏、任劳任怨、忍辱负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每个青年大学生去传承。高校要结合“四史”学习教育不断更新和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通过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相互协同等路径,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革命精神,培养学生肯吃苦、不怕苦的优秀品质。如利用课前课后三分钟开展劳动教育,每年设立劳动周,把专业技能竞赛和劳动成果展示与劳动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劳动最光荣的光荣传统。每年还可以开展相对应的工匠进校园活动,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积极开展进社区活动,用劳动技能贴近居民,积极参与周边社区治理,在志愿服务中践行劳动育人和传播红色文化,将“四史”学习教育成果不断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

  2.融入文明实践。在开展学校文明创建活动的过程中,把有关“四史”的内容,有效地融入其中,积极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把文明实践作为践行“四史”学习教育的必修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文明意识、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成为新时代文明创建的实践者与传播者。对“四史”的学思悟内化通常要在高校学生的行为上予以体现,如尊敬长辈、敬党爱国、艰苦奋斗、敢于创新等,高校还要把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作为学习践行“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使之可在行为上接受“四史”的前提下达到学思内化的目的,让学生在“四史”学习教育中汲取成长营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让学生在学思践悟中点燃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

  3.融入主题实践。把“四史”教育融入到主题实践,如充分利用周边附近红色育人资源,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在研学过程中感悟思想伟力,不断深化对“四史”的学习掌握。 开展观红影、唱红歌、学“四史”,做时代新人活动,通过红色经典电影观看,红歌传唱等方式,让学生在主题实践中突出身临其境,提升“四史”学习教育体验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活动, 通过重温入党誓词、瞻仰遗址遗物、学习英雄事迹等活动,弘扬英雄精神,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慎终追远,铭记历史,厚植家国情怀,让党的红色基因历久弥新、永不褪色。积极招募“四史”讲解员,在校内和校外开展义务讲解服务,让学生化身党史讲解员以学带讲,以讲促学,让他们成为红色圣地的守护者、初心故事的讲述者、建党精神的学习和践行者,让红色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把“四史”学习教育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积极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担任农特产品“代言人”、乡旅品牌“开发者”、“设计者”等,以红色基因凝聚乡村奋进力量,激活乡村振兴的“红色密码”,用实际行动彰显“百年接力,强国有我”的青年担当。(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