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对话 | 刘绪义:曾国荃的担当与清廉

理论研究 | 2021-03-23 15:49:20
星辰在线 | 编辑:张妙波

(刘绪义访谈视频:曾国荃的担当与清廉)

  贪名由来

  清风网:在我们一般人的印象当中,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被说成是一个贪官,但是刘绪义老师的这本书《曾国荃与晚清大变局》改变了我们的认识。今天,我们特地请他来给我们谈一谈曾国荃,真实的曾国荃。

  刘绪义:曾国荃是湘军悍将,他的贪名,由来已久,早在曾国荃率吉字营东征的路上,有关于他的贪名的传说,就一路没有停过。

  最早呢,是在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有一次曾国藩在清理文件的时候,发现了湘军将领,当时担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写给曾国藩的幕僚陈作梅的一封信。

  他说,老九在乡下建房子,弄得乡下物议沸腾,因为这个房子呢,老九的房子啊建得很大,费钱很多,招来了乡下人的不好的评价。这个评价,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主要是指向三点:一个是房子建得太大,也不好看,乡下人讥讽他,讥讽他房子建得像庙宇。第二个,是讲他建房子用的树木很多都是别人家里的坟山上的一些树。第三个,是讲他买田的事。那么具体讲了这三件事。喔,还有一个,就是讲在乡下的曾家子弟有的习惯于吹拉弹唱。这么几件事都指向老九、指向曾国藩,要提醒曾国藩要注意这些影响。

  这些事说起来应该也是事实,但是具体怎么样?后来,曾国藩打下南京以后,和他的核心幕僚赵烈文有过一次长谈,这在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里面有记载的。赵烈文跟曾氏兄弟是多年的幕僚和好友,特别是老九攻打南京的时候,曾国藩把赵烈文派到老九的身边当秘书,所以跟老九有很长时间的交往,他对老九在家乡建的房子很感兴趣,可能是传说得很广,他建得太大了,这么奢侈,这么豪华。他就问曾国藩,这个房子到底怎么样?曾国藩就告诉他,这个房子的门前口有个池塘,池塘上建有桥,看起来像庙宇,曾国藩讲房子建得很拙陋,耗钱太多,又招来乡下老百姓、家乡人的怨恨。

  房子建起来花钱多可以理解,为什么造房子会招来乡下人的怨恨呢?有这么几个因素:第一,曾国藩的老家没有什么大树,有大树的话,一般也在人家的坟山上,或者屋前屋后用来遮阴的一些树,一般人都舍不得砍,也不愿卖。而老九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出高价也买下来,强行也要买下来,以为给了钱就可以了。其实这些树很容易招来虫子,不适合建屋的,但是他不管,老九这方面很笨拙。另外,真正要说呢,他从湘潭用高价去买了一批建房子用的树,水陆兼程,声势浩大地从湘潭运到他老家,花钱很多,引来很多人的侧目,很张扬。第二个呢,就是买田,老九买到一块田以后,如果中间有一块田是别人家的,他强行买下来,把自己的田连成一片,人家不愿意,他也买,所以影响很不好。

  关于老九张扬,还有一件事情,曾纪泽的第一任夫人贺夫人,有一次生病了,曾纪泽的岳母到湘乡(县)荷叶(镇)探望她女儿,来了以后呢,就打听哪里可以卖到人参。乡下人给她讲,你从省城长沙来,为何不在省城买呢,乡里哪里有人参?曾纪泽的岳母说,长沙城的人参都给九大人(曾国荃)买光了。这个时候,曾国藩正好在乡下守孝,他听说以后,就暗地里派人去打听、去了解。一打听,果然如此,这就看到老九做事很张扬,其实也就买了几十斤而已,把长沙城里的人参卖光了。可见,他做事完全不考虑影响的,给人的感觉很奢侈,感觉很有钱,而且怀疑老九的钱从哪里来的。

  曾老九的侄女曾纪芬在她一本书里面,叫做《自编年谱》里面也提到老九建他的房子、建他的府邸,前有辕门,后仿公署之制——仿照公家办公场所的规制,建了很多重门。所以引起乡人浮议,大家都在议论纷纷。后世有一些不分青红皂白的读者,认为老九建房子用的钱应该是他抢掠了南京大批金银财宝的结果。其实老九建房子、建他的府邸,前前后后花了八九年时间,是在攻打安庆之前就开始建的,不是打下南京以后才建的。这个房子建了以后,老九的贪名就更广了。

  再加上,在打下南京之前,就是南京即将攻下来的时候,全国上下都流传一个说法,南京城有一个金库,湘军打下南京要发洋财的,包括曾国藩多次请求李鸿章协助老九攻打南京,老九不愿意,都说老九想独吞这笔财。当时,老九和曾国藩也对这些说法深信不疑,都认为南京城应该有一座金库,而且事前做了准备的:钱多的话,拿一部分上缴国库,其它的呢,用做军饷;钱少的话呢,救济难民,都事先做了计划的。

  没想到,攻下南京以后,曾国藩、老九大失所望,克复老巢而全无财货,打下南京以后,什么东西也没有,大失所望。对于曾国藩的说法,朝廷肯定不相信,老百姓也不相信,所以各种传说都来了,基本上的一致看法就是老九打下南京以后,湘军把金银财宝全数运回了老家、运回了湖南,甚至还有一个说法,长江的各种船都没有停过,都是往湖南运送金银财宝的。这个说法,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包括后来,王闿运编写《湘军志》,它里面也明确地记载:军兴不乏财,就是湘军打兴起就不缺钱,就是很富有,所以大家都想从军。

  每破寇,每次打胜仗以后,所获金币珍货不可胜计,就是很多无法算,只要打下一个地方、打完一次胜仗,湘军所获的财宝是无法计数的。能战之军,能够打仗的军队啊,从来不缺钱,这是王闿运《湘军志》的记载。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好,这是一个说法,王闿运的说法。到了清朝末年,我们最熟悉的有一本书,包括像《南亭笔记》,包括写四大谴责小说的那些作家,都里面有记载,说他都把南京城的金银财宝全数运回了湖南,南京城的金库基本上都到了曾国藩兄弟手里。特别是《南亭笔记》,它讲老九获资数千万,除了报效若干以外,其余全数拿回了家。所以,曾国藩自己后来就讲了一句话:“渠得贪名,我偿素愿。”意思是,老九得了个贪名,我呢,也满足了我的心愿。

  后世基本上认为曾国藩清廉如水,而老九呢不惜包揽贪名,俩兄弟一唱一合,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配合得默契。这是老九贪名的由来。

      历史真相

  清风网:刚才,刘绪义教授给我们讲了曾国荃的贪名、他是个贪官这个贪名是怎么来的。

  刘绪义:我们常讲,历史只露半边脸,我们知道的历史和历史背后的真相往往隔着一层纸、一张纸。而老九的贪名,一方面来自于乡人的浮议,也就是他老家人的议论。那么,老家人的议论是不是真的呢?其实啊,老九建他的府邸,他的钱,是他从军多年应得的报酬。也就是工资。那个湘军将领啊,在曾国藩的制度下,他们的收入是比较高的。

  湘军的军饷是清兵的三到四倍,而作为一个统帅,如果一个营官,营官是管500人嘛,那么他一年可以拿到2400两银子。而如果像老九这样的人,统领10000人以上的,每个月还多300。老九第一次出山,攻打江西吉安,拿回来2000两银子,就是这么个数字。后来老九建房子,顶格算,花钱大概是12000两银子,这个钱并不多。造价不是很高。曾国藩建那个富厚堂,才花钱7000串,并不奢侈。老九率吉字营,从7000人开始,到打下南京,发展为50000人,时间长达9年,你说他能够得到报酬多少?对不对?对,对。所以这一万两银子根本不算多,所以受人浮议也不一定是真实的,可能是眼红、嫉妒,或者是老九的一些做派不好,得罪了一些人。

  第二个就是来自于民间的各种传说,在湖南之外,最典型的就是太平军到底有没有金库的问题。这个问题啊,在十年以前,我有过一个专访,就谈过这个问题。

  有史料记载,南京城被太平军攻陷以后,有一个叫做张继庚的人,被困在南京城里面,出不来,被困在那里。他首先向江南大营的统帅向荣,就写过两个报告,写过两封信,都谈到太平军的金库问题。第一封信里面,张继庚就说啊,太平军占领南京时,就建了个金库,因为他们实行公有制,金库里面有钱,有一千八百万银子,在短短几个月以后,就只剩下八百万两了。喔,耗费很大。所以,他就催促向荣,赶紧攻下南京,因为这些钱没有了。这是第一封信。第二封信,张继庚又向向荣报告,他说前九个月的时候,太平军的圣库里面,也就是金库里面尚存八百万两,现在呢,只存一百万两不足了。啊,耗费这么快。这个数字是在咸丰六年,也就是1856年的情况,也就是1856年那是天京事变、太平军内讧的时候。到这个时候,可见这个金库已经名存实亡了。从一千八百万两,到一百万两不足。

  到后来,老九围攻南京,时间长达两年多,太平军被困在以南京为中心的一个狭长地带里面,而只出不进,他们的钱,那花得更快。你可以想象,后来洪秀全竟然叫李秀成这些王啊要捐款,要他们捐款。你想这个金库在哪里,是不是,你可想见啊,这个金库是子虚乌有的,这个是有历史记载的。

  那么打下南京以后,湘军将领,老九啊,特别是吉字营,在南京城,纵容他们抢掠,烧杀抢掠,打下南京以后,老九就回大营睡觉去了。南京城到处起火,赵烈文他催促老九啊,提醒老九,意思是要控制一下,不能让湘军这么放肆抢掠。老九不听,他睡他的觉。那么,湘军将士肯定是抢掠了一些东西肯定是毫无疑问的,比如说什么金银财宝,肯定有,但是有没有像民间各种野史笔记讲的得到上千万两呢?这个我们看一个数字就可以知道,如果得到数千万两银子的话,我们可以看一个数字,那就是咸丰三年,清政府的国库里面有多少钱?有20多万两银子。那么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是多少呢?充其量,就是几百万两,几百万两银子。

  如果号称上千万两,那么是清政府财政收入的多少倍?可能吗?不可能的。南京城金库没有了,靠抢掠东西是不可能有这么多钱的,不可能的。违反常理。所以讲,《南亭笔记》,包括像《官场现形记》,那个李伯元他们,他们的记载有多少可信度,我们是要打个问号的,是不是?而写《湘军志》的王闿运,他虽然是湖南人,但是他并没有参加湘军东征,他是个旁观者,他的记录显然不合史实。喔,是道听途说的。你比如说,湘军将领、各个营常年缺饷,有的将领一缺就是一年多,缺得一年都发不起工资唉。

  而不是像王闿运记录的湘军从来不缺钱,这才符合史实。对啊,怎么可能不缺钱呢。他们不了解湘军缺饷之苦,所以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或者道听途说,或者凭自己的感觉记录这个史实。

  假如老九贪了很多钱的话,那么就不至于他自己说的叫“负欠如海”(欠债如海),欠了一屁股债。包括编这个曾国藩的一个《全集》,都没有钱刻印。他有钱,这个钱为什么不拿出来?是吧。老九复出做官的一个目的,是被欠债逼的,这个目的是做官还账,他做官还账。他原来不知道,原来花钱大手大脚嘛,他现在知道,不当官了,经济确实很紧张。他就“以无利之账,还有利之账”,就是以没有利息的账还那些有利息的账,是这么说的。如果他真的拿了一笔很大的钱回家,他留着这些钱做什么,守财奴吗,不至于吧?对,他是一个舍得花的人。对啊,他是大手大脚的、手笔很宽博的一个人。所以这些“史实”经不起推敲的。额,这是历史真相。

      历史教训

  清风网:曾国藩跟曾国荃俩兄弟啊,他们两个人这个形象是截然相反的。那么,曾国荃这个贪名的获得,就是有什么历史教训呢?

  刘绪义: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这个老九贪名的获得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我认为啊,有这么三点:

  第一个,老九的做法,手笔宽博,就是大手大脚,很容易给人以口实。乡下人给他讥评,就是老九贪功使气,喜好张扬,贪大求奢,无论是强行买田,还是买树,或者建房,都是打破常规,为此不仅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且也是想告诉人们,这个小子不检点,你可以想象他其它场合可能胆子很大,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所以给人不好的印象。

  第二个,老九的贪名,跟他不容直言有关系。就是他不愿意接受那些直言的人,如果有人对他直说,他不高兴的,所以老九的身边有很多阿谀奉承之人。而这些人呢,曾国藩后来了解这个情况后,对此深恶痛绝。说他左右,多彭椿年之徒,就是老九身边啊,多是彭椿年这样的人,喜欢阿谀奉承。后来他听说老九身边有一个叫冯邦栋的人,他说“吾深恶其人”,我很不喜欢这个人。是吧,这样一种性格,这样一种做法,也使他得不到别人的指点,或者提醒,我行我素。

  第三个,老九这个人啊,不怕各种议论,叫做“不恤人口”。不管怎么说,你们讥评他也好,你们讽刺他也好,他都无所谓,不管舆情的,导致“漫天箕口复纵横”。大哥曾国藩也多次苦心婆心地劝告他,包括赵烈文也对他(身边)有所劝谏。但是,老九怎么说啊,老九说了八个字:“外间訾议,沅自任之。”沅就是他,他字沅甫嘛,沅就是我,我自己担着,跟你们没关系。不仅把大哥的直言当作耳边风,也将其他好心人的一些劝解视作无物,一副慷慨担当的姿态,毫不在乎,毫不在乎。结果呢,导致大家对他的风评很不好。

  而他自己,老九自己啊,将这些舆情、将这些议论归结到一点,说别人“以爱憎为好恶(就是从他们的喜好出发来评价别人),固结于党同伐异之习”。就是讲啊,这些人啊,以爱憎为出发点,喜欢党同伐异,借此来品评人物,就是他们都是一些风评不好的人,都是一些不好的人,都是党同伐异的习惯,他就无所谓,反正你们的议论我就认为是不好的,你们是小圈子,看不惯我们这些立功劳的人,看不惯我们这些功臣,额,党同伐异。

  结果呢,这样三大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老九打下南京以后“不容于世”,整个社会都容不下他,各种各样的攻击、批评从四方涌来,上至朝廷,下至普通老百姓,都对老九啊,没有好感,朝廷甚至对他公开地进行严厉的苛责。所以啊,这让老九领略到了人言可畏的滋味,一度弄得他非常沮丧,身心疲惫,心情很抑郁。

  再加上多年征战在外,风餐露宿,导致他身体大不如以前,而且患了肝气病。所以他对官场是兴味索然,毫无兴趣了,对舆论也无可奈何。所以,多次拒绝大哥的劝告,他下定决心要归隐,要退下来,要隐退。所以,不仅解散了自己辛辛苦苦创建的吉字营,而且呀,长期闭门不出。一代功臣,一代猛将,获得这样一个污名,获得大家普遍的恶感,你想想他的心情会如何?

  但是,我们讲历史最大的教训呢,就是往往我们大家不记住教训。直到现在为止,一些领导干部在位的时候,喜欢张扬,喜欢讲排场,听不进批评意见,不顾舆情,或者把舆情视为无物,或者把批评的人看作刁民,种种做法,居功自傲,我行我素,都是不懂得以老九为鉴。一个立下这么大功的人,老九立的功可能是湘军中间立功最大的。平江西,克安庆,战南京,都是最难打的仗、最关键的仗,都是老九亲自打的。而且,老九前后长达九年时间在打仗,比李鸿章,比左宗棠,时间长得多,任务要艰巨得多,战场的磨砺比他们要大得多。但是,结果反而呢,名声却远不如后面两个,远不如李鸿章、左宗棠,而且一直到现在,还背负着这个污名,是个贪官。

  为何不贪

  清风网:那您在书里面说,就是他不仅不是一个贪官,反而他是很清廉的,他反而是很清廉的,这些又体现在哪些地方,他到底是贪官还是清廉的官?

  刘绪义:老九啊,毫无疑问是个清官。老九清官的形成,我认为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呢,曾国藩创建湘军的时候,打破绿营的兵制,创新了湘军的体制,改变了官兵畸形的收入,有着很大的关系。曾国藩主张,厚饷养兵;也就是说,即使湘军财政很紧张,也要保证湘军将士一个合理的收入。

  我们讲,湘军有个特点嘛,很重视究思想教育。但是,你光是思想教育没有用的。我记得好像是马克思讲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思想离开了利益就是耍流氓,就是光是讲思想教育不讲物质是不行的。湘军将士外出打仗,他们很大程度还是冲着四个字来的,升官发财,还是为这四个字来的。

  那么由于你经济上保证了湘军将士的收入,这个制度啊就使得湘军将士大多数可以不贪,他不必贪,我有这个收入,比在家里种田好得多,就可以了。那么,至于打破城池以后,湘军士兵喜欢抢掠,这是一个污点,是湘军的一个污点。

  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历史现场去看,就可以理解,每一次抢掠屠城,其实都是湘军士兵啊出于对多年苦战的报复,打仗打得太辛苦了,所以打胜仗以后就报复,就要屠城,就要抢掠。这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反复上演的一幕,从秦国屠杀赵国的降卒开始,到曹操屠城,到太平军也屠城,到湘军屠城,这往往战争啊会使人焦虑、焦狂,导致疯狂的报复心态有关系,但是贪污很少。

  另一方面,曾国藩还有一个制度,为了防范湘军将领去贪污,他设置了一个专门管理财政的部门,就是湘军的军饷不要经过一些具体办事的人员。就是说,如果我是一个将领,直接跟曾国藩打交道,不要跟具体的办事员打交道,古代叫胥吏,因为清朝的贪污腐败跟胥吏是有很大关系的。很多时候,贪污出现在胥吏身上;因为官员他往往还有一种洁身自好,一种道德顾虑,这些吏则没有,毫无顾忌地贪墨。而曾国藩借助这一点,银钱不假手于人,就是凡是遇到钱的问题,不假手于胥吏,就直接跟将领直接打交道,没有中间环节,就没有机会贪墨。

  另外一个,老九啊,作为曾国藩的亲弟弟,没少受曾国藩的时时告诫、时时敲打。红红脸啊、出出汗啊、扯扯袖子,这是经常做的,信里面可以反复看到这些话语、这些提醒,老九虽然不爱听,但是呢也不大会拆哥哥的台,他不大会。

  所以这是一个因素,客观因素。那么主观方面呢,老九啊其实并非一个武夫,很多人以为他是一个武将,不是的,他实际上是个书生,他也是岳麓书院毕业的,他是受过儒家思想特别是程朱理学熏陶的一个书生,懂得礼义廉耻。

  第二个,老九啊,老九从一介书生直接成长为一个将领,他不像别的一些官员一步一步从科长提拔到厅长,一步一步提拔上来的,不是的,他是从一个普通的书生直接成为领导的。那么这样一来,他没有经历过地方官员的逐级提拔,也就没有受到一般官员那样在官场上浸染日久、熏陶日久,就没有染上官场习气,在老九身上是看不到官场习气的。无论是在东征路上,还是后来位居督抚,老九骨子上还是一个书生,他没有官场习气,没有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上来的,所以啊,他的身上保持着一种传统的书生本色。

  年轻的时候,老九啊对湖南官场的一些现象、一些做法深恶痛绝,也流露过一些批评。等到他正式担任督抚以后,他以前对官场的一些认识就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了,比如他在湖北,他当湖北巡抚,不顾哥哥强烈反对,毫不犹豫地把湖广总督官文告下来,就是打破官场的惯例嘛。曾国藩坚决反对,怎么做工作也没用,把官文告下来,自己吃亏了,但是他不管,哪怕自己没有好处,只要认为这个人该告下来,就告,毫不犹豫。可以看到,没有官场习气。

  当山西巡抚也是一样的,他在山西,是大力惩贪,不仅参奏了很多地方官员,而且啊,在经济上他自己以身作则,叫做四个字“洁己爱民”。洁是清洁的洁,就是自己很干净;爱民,就是自己能够考虑到,叫做“以人民为中心”嘛,洁己爱民,就是这个意思嘛,洁己爱民,心净如水。他没赚什么钱,他根本不考虑这个钱。老九啊,从来没有想过在官场上什么中饱私囊,从来没有这个念头,要中饱私囊。因为他这个人啊,对钱是不大在乎的,有钱的时候大手大脚的,没钱的话他虽然也紧张,他不去怎么想办法捞钱,他没有。

  老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跟其他将领比起来更突出的一点,就是老九啊,在官场很少有什么交结,他在官场上基本上是一个孤独者,不喜欢结交官场,也不喜欢拉帮结派。他始终保持一个疏疏落落的一个姿态,很少和人跟谁关系特别好,也没说跟谁关系不好,他不大去结交官场的那些人,什么像跟哪个关系拉紧一点,同事之间、各省督抚之间,跟谁关系拉得好、近一点,他没有。

  他给人的感觉,很孤独的一个人。有一种孤傲之气。他不像左宗棠,也不像鲍源,也不像胡林翼。胡林翼是很注重个人关系的,这个老九他不,他很少这样做,所以他也不去谋职位,他只有一个原则,他不去西北做官就可以了,其它任何地方都可以,他不去西北,因为他是湖南人,不大适合西北那些苦寒的地方,不愿意去,只要不去西北就可以了,他也不谋这个位置。当时,清政府找不到人啊,想到他,只有他能够去。去山西,当时整个西北,一场两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叫做“丁戌奇荒”,一个荒年,山西受灾最厉害。而当时山西省的巡抚鲍源就借口身体不好,就请求开缺,请求不干,就不干了。这个时候清政府才想起老九,老九铁桶围城啊,派他去了。后来,在山西干了四年。后来,派他去山海关。去干什么?去对抗俄罗斯。

  左宗棠啊,不是抬棺西征嘛,去对抗俄罗斯。其实,这个时候,俄罗斯还有一支海军从东面过来了,在东北,东西两面夹击中国。那么东边谁去,老九去了。西边是左宗棠,东边是老九。老九那个时候身体很不好,去山海关,吹的那个风,刺骨的寒啊。李鸿章是直隶总督,想派船送他去山海关。老九坐不得船啊,到那个程度,坐不得船啊的程度,只好走陆路。但是不管身体多么坏,他都没有推辞,啊,没有推辞。就可见他的担当。

  利国利民

  清风网:刘绪义老师刚才的一番话,给我们解释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就是说在清朝普遍腐败、污风浊气遍地的情况下,曾国荃为什么能够做到不贪,是个清官。下面,我们再请刘老师给我们讲一讲,曾国荃这个历史人物当时做了哪些利国利民的好事?

  刘绪义:老九的一生可以分为两半,前半部分打仗,后半部分呢,做地方督抚。老九打仗的时候,他没有任何军事经验,一介书生出来,他也没有做地方官的经验,连县令都没干过,直接当巡抚。他做过湖北巡抚、河道总督、山西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在这些职务里面,干得最长的、最出色的,一个是山西巡抚,一个是两江总督。在山西,我们前面提到过,他遇上一场两百年不遇的大旱,山西的饿殍遍地,老九到任以后呢,一方面到处筹粮筹钱,以解山西的饥荒,要使山西少饿死几百万人。

  第二个,就是整顿吏治。他去山西以后,就看见在康熙年间,不,雍正年间实行的摊丁入亩,这个税制改革嘛,在山西竟然没有普遍执行,而且山西还在种鸦片。他就知道山西的吏治不好,就要整顿吏治,使山西官场风气为之一变。

  然后呢,是重视文教。山西没什么书院,很奇怪,他就建书院、建书局。湘军将领有一个特点,喜欢建书院,仗打到哪里、官做到哪里,到处建书院,像左宗棠,到处建。老九很重视书局,书从哪里来,出版社。书局就是当时的出版社。然后呢,编《山西通志》。这都是想改变山西的风气、增加文化素养。

  所以啊,老九离任的时候,山西的百姓、官员,是十里长街,攀辕卧辙,数万人送他出城。而且是香案十里,摆了十里香案,为他立生祠。

  在两江总督任上,碰到了什么,碰到了台湾危急,就是法国人入侵台湾。那么老九还有一个身份是南洋通商大臣。一个是北洋嘛,一个是南洋,北洋是李鸿章,南洋是他。那么他所处的两江就成了救台湾的大本营,他派兵、派船、派饷,只要需要,他有求必应。本来经过了十多年的战争之苦的两江,自己财政都很紧张,但是在这方面、保卫台湾方面,老九是不打折扣的。这是一个,第二个就是搞洋务。

  我们后来把洋务运动的功劳都记在李鸿章啊、张之洞他们身上,其实两江总督,历任两江总督都是洋务运动的主将;老九多年的两江总督,他对洋务方面是做了重大贡献的。比如,他把上海的一个兵工厂,包括那个江南制造总局,他怕法国人侵占,他想把这个厂搬到南京来,意思是保留这个兵工厂、保留这个机械局。

  还有一个方面,老九是个慈善家,一个慈善家啊。在他赋闲的时候,以及后来做官的时候,他乐善好施,你比如说,我统计过啊:同治四年,他重修了湘乡县城城隍庙。同治五年,修建褚公祠,修桥。包括后来,同治六年,也修桥。然后,同治十年,建立育婴堂,收留失养的婴儿,就是孤儿。同治十一年,捐谷,给湘乡(县)的两个都,每个都捐一千石粮食给他们。后来,在长沙城,修湘乡试馆,就是考试的地方,并且捐出自己在长沙的一座私宅。还有同治十三年,又捐款修建了南岳的上封寺,一个庙。

  光是这几项捐款,统计起来有七万四千两银子,私宅一座,谷子两千石,应该是湘军将领中间最具侠义精神的将领,是捐钱最多的。包括后来,彭玉麟修建船山书院,他把自己保存的一个《船山全书》的刻版都捐给他,他说你没钱,你去印,印了书,你去卖钱啊。把版子都给他了,把雕版都给他了,你拿去卖。现在的话,是国宝级的文物。是啊,那个时候也不错了,只要印刷了就可以了,可以卖钱了。所以啊,很具侠义精神,无论是做官,还是做慈善,老九啊,应该说很出色的,他为国为民是做了不少好事,而他自己却没有得到多少。要说得到,就是一套房子,值一万多两银子。

  为官之道

  清风网:那么,老九对做官有哪些要求?

  刘绪义:老九做官,我们讲他是个好官,好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讲官德,一个是爱民。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洁己爱民”嘛。洁己,就是讲官德、讲政德。他有很多的这样的一些话,用来教育下面的将领、知府,比如他讲:“操守是居官大要,廉明是为政根基。”就是做官的人要有操守,讲政治操守,为政要讲廉洁,你看他把廉政看得很重要的。所以,湖湘文化里面,湖湘人物啊,基本上很难找到贪官,真的,从宋朝周敦颐开始,到共产党建立、新中国成立以后,湖南人很少出现贪官的,老九是很重视廉洁的。

  那么,怎么能做到修养官德呢?他提出这么几点:第一个,“身居民上,刻刻当名以持己”。我既然在老百姓之上,那么我每时每刻都要把持好自己,修养好自己,做好自己嘛,把持好自己。第二个,他讲要想做好官,要“先清署内,以端其本”。什么是署内?就是我的身边人。就是身边人要管理好,管理好身边人,这是他很有特色的一个理念。

  要想做到管住身边人,那么首先要治好自己的身,要治好自己。换句话说,要以身作则。老九讲这句话:“主尽忠则仆有义,主尚仁则仆有慈,主贪利则仆行私。”(你这个主人、你这个官员,尽忠职守,那么你身边的仆人、身边的工作人员就讲义;主人讲仁爱,那么你身边的工作人员也会很慈顺,对吧,也会爱百姓;你这个主人好利,那么仆人就好私啊,自己会注意怎么中饱私囊。)所以,他这方面有个清醒的认识,他毕竟也是出自老百姓,没有经过官场,特别是清朝那种污秽官场的“洗礼”,所以头脑很清醒。洁己,洁己主要是管好身边的人,做好自己。

  爱民呢,他说爱民是行政之本,“平时洁己爱民,足以服人心”,一个官员平时做到了“洁己爱民”四个字,人家就能服你。那么,具体如何爱民呢?他提到这么几个:一个是要尽职,“一日在官,办一日之事,尽一日之职”。只要我一天在这个位置上面,我就尽好一天的职责;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说“疲是做官大忌”。疲惫的疲,疲劳的疲。这个“疲”是什么意思?就是官油子,做事疲了,没有精神,什么都无所谓了,所以讲这是做官大忌。一旦一个官员疲于政务,他就消极自保,不作为啊。尸位素餐。

  老九说过一句话:“天下得一个百自了汉,不如得一个热心肠。”就是一百个自顾自己的人,不如一个热心肠的人。你看他看得很清楚吧。自了汉,只知道为了自己,不知道有别人,更不知道有百姓了。他讲,为治不在多言,要以实心行实政,不在于你说多少话,以实心行实政,以实心办实事。他说“尽一分心力,必有一分效验”,他只好尽了一分心,就有一分效果。所以他讲尽职,不是看你怎么说,而是看你怎么做,看效果怎么样,这是他的一个理念,爱民的一个理念,要办实事,反对疲。

  第二个就是要去弊,去弊。兴利去弊嘛,他很重视去弊。怎么来去弊呢?他有一句话,叫做“事之所在,权即寄焉;权之所在,利即归焉;利之所在,弊即丛焉”。(有事情就有权,有了权就有利,只要哪个地方有利就会有弊端,你看他看得很清楚,有事就有权,有权就有利,有利就有弊。)

  怎么来去弊?他讲“与民兴利,不如与民去弊”。与其给老百姓干点好事,不如给老百姓去一个弊端,这是很难得的,我们现在往往讲究一些官员“新官不立旧账”,对于一些问题,既存难办的问题视而不见,而老九讲求去弊。他说,只有做到这一点,为政者就不会失信于民,你兴一百个利不如去一个弊,这是他的理念。所以他不断地告诫自己,也告诫他手下官员,一定要注意什么?一定要注意革除弊端,哪怕革掉一个,老百姓得到实惠了。这一点是我们现在的人啊、领导干部是不大注意的。也许我们领导干部到一些地方去,给老百姓办个实事,办个创新的东西,旧的不管。那么旧的不管,弊仍然在,新的东西是很难出效果的。

  第三个,做官啊,他有个理念,他说做官啊要重视培养元气。他说要“顾恤民隐为先”,要考虑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切身利益啊。他说元气,一个地方的元气,恰恰来自于富人,有钱人。他认为,富人是穷人的元气。他在山西的时候,为了使山西尽快地恢复元气,他就很重视富人。一些地方官怎么讲,劫富济贫嘛,想把富人的钱拿来给穷人,他不同意。他说,你这样一来啊,使得人人不敢说自己有钱,其实真正有钱的就会跑,离开山西,把钱带走了,把财富带走了,那么你没有办法弄到钱啊。

  所以,保富才能安贫。稳住富人,才能安贫。富人都跑了,都是穷人,你说这元气怎么上来?所以,他的境界就很高。保富才能安贫,富人藏着元气,你只有让富人心甘情愿掏钱出来,“拉动内需”可以。你看他讲,有个地方官给他打报告,要求巡抚大人要禁止灾区啊,搞什么庙会,搞各种庙会经济啊,不许搞,搞庙会干什么?他说,富人的钱,你管它干什么呢?就是要让富人把钱拿出来,穷人才有这个机会去赚点钱啊,做点小生意啊,或者是打点工啊,赚点钱。把富人的钱拿出来,老百姓才能生存吧。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拉动内需”,就拉动内需了。

  只有大家把钱拿出来,这个钱不拿出来,都放到银行藏起来,老百姓干了活都得不到钱,他怎么做生意?所以,他的理念很特别,要培养元气,而富人藏着元气,要保富才能安贫。所以,山西为什么很快就能够走出困境,跟这个理念有很大关系的。这是双赢,老百姓穷,富人也不害怕,穷人虽然暂时困难一点,但是通过自己努力,就是自救嘛,还是能够走出困境的嘛。

  廉政启示

  清风网:曾老九这传奇一生,对今天的廉政建设这一块有什么启示?

  刘绪义:曾老九这个人物啊,在廉政建设上对我们应该是有启示的。

  首先,在历史口碑上,老九是反面典型。那么,这就足够引起我们的警觉了,为什么一个能打胜仗、勤于国事的人、一个好官,反而落到一个贪官的骂名呢,这一点值得我们现在的干部引起重视。一个人啊,愈是功劳大、名气大、地位高,就愈要做到廉洁,要谦虚,要谨慎,要懂得自律自修,要珍惜荣誉,善始才能善终。领导干部要知道,虽然位高权重,尽管法律管不到你,但是民众的民意可以管你,历史可以制裁你。历史是人民写的,如果不注意这些舆情、不注意老百姓的口碑,那么你会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很多落马官员也忏悔过,每一次贪脏枉法,虽然没被发现,虽然没被发现,内心也是不安的,有的听到老百姓的骂,也是不舒服的。这一种挨骂的心情,这一种紧张的氛围,对领导干部的身体是没有好处的。人家老九虽然没有做亏心事,但在那种强大的舆论中间也是很压抑的、很不开心的,对他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领导干部的政德修养对个人的健康是有好处的。我们湖南人周敦颐讲过一句话“官清赢得梦魂安”,一个清官,官做得清廉的人,做梦都是安宁的,没有那个担惊受怕,那么身体都要好一些、寿命都要长一些。这是老九给我们的第一个教训吧。

  第二个,我们讲老九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制度性腐败的时代;但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以老九为代表的一批湘军将领却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这一点也值得我们现在的廉政建设借鉴。我们很多人一提到腐败,就很下意识地归结为制度有问题,归结为制度有问题。我们知道制度很重要,制度很重要,也是很有效地防止腐败的手段,是落实“不能腐”的关键,不能腐嘛,有了制度。但是,我们得承认,制度不是万能的,制度不是万能的,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而且制度也是人创立的,所以制度也是有惰性的、也是有惰性的,它由人来执行嘛,执行时间长了就有惰性。

  以老九为代表的一批将领、古代的官员,在制度不完善或者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下,为什么能够做到清廉?最关键,就是我们讲自律。怎么来自律?用什么来自律?就是用你的价值观来自律,你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或者换一句话来说,用你的初心来自律,你只要保持你的初心就可以了,保持你的初心就能够自律。所以,除了制度以外,文化建设很重要,而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的重要作用是修身养性,培养你的价值观。

  你看曾国藩一开始就立定“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老九则立下了“洁己爱民”之志,你包括像胡林翼、像左宗棠他们,你看左宗棠讲什么“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这是老九他们的初心。所以啊,有了这个初心,这个初心就是他们的价值观,就能够做到崇俭广志、廉洁爱民。岳麓书院,它有一个特点,它是程朱理学的大本营,是湖南文化的大本营,你看历代湖南学者,他基本上都反对阳明心学,基本上反对,公开反对的。

  为什么?这也跟湖湘人物的一个特点有关系。就是程朱理学的开山鼻祖是湖南人,是周敦颐,所以岳麓书院历任山长、历任院长,都要给他建祠堂,给他立像,要单独祭祀他。本来周敦颐是从祀孔庙的,岳麓书院有孔庙啊,你祭祀就可以了嘛,而湖南人要单独祭祀他,为什么?就因为周敦颐是湖南人,那么湖南人要读周子书、继周子业,树立起个榜样来。

  后来曾国藩在攻打南京最关键的时候,他抽出精力、抽出时间,与老九出钱,老九赞助了两万两银子,整理、收集、编撰、刻印《船山全书》、《船山遗书》,为什么?就是想告诉湖南人,我们湖南有这样一个伟人,把他做一个榜样,做一个楷模出来,而这个最大的好处是提振湖南的文化自信。所以,曾国藩他们俩兄弟开辟了两个战场,一个是军事战场,一个是移风易俗的战场,也就是文化战场。所以,不要老说这个制度很坏,他们“出淤泥而不染”。

  所以啊,廉政建设要以史为鉴,要从历史上寻找经验、寻找好的做法。我希望,湖南人这个清廉的传统,这个廉政的根基、基因,不要丢掉,丢掉很可惜的。更不能忘记曾国荃这样的榜样。谢谢大家,谢谢你们,谢谢两位主持人。

  嘉宾简介:

  刘绪义:湖南双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校教授,致力于中国古代的文史哲研究,是最受欢迎的湘学专家之一。应邀为全国各地讲学600多场,做客凤凰卫视及内地多家电视台。著有《曾国藩与晚清大变局》《天人视界:先秦诸子发生学研究》《曾国荃与晚清大变局》《刘绪义<诗经>心得》《历史只露半边脸》等书。

【来源:清风杂志社】

标签:湘江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