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评论|《麓山之歌》:“中国生产”到“中国智造”的凤凰涅槃

近日热播电视剧《麓山之歌》讲述了麓山重工从一家四面楚歌的跌跌撞撞的机械制造企业到自主研发出长期被外国“卡脖子”的核心技术,成功组建i5智能车间,完成工业智造2.0改革升级“智造”企业的故事。管中窥豹,从电视剧《麓山之歌》的情节故事里我们可以从中聆听到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触摸到改革春风沐浴“中国生产”到“中国智造”拔节生长的强劲脉动,感受到新一代产业工人砥砺前行的蓬勃活力。
既有“长期以来技术储备不足”麓山重工所依赖的高中端泵阀90%需要进口的卡脖隐患,又有五年来机械制造业总体形势下滑的大背景。内忧外患之下,麓山重工掌舵人方锐舟明知道麓山一号是可堪大用的项目,但却迫不得已提出了“重工换金融”这样壮士断腕的方案,可谓是“端着金饭碗讨饭吃”。在省领导的支持下,麓山重工放弃“重工换金融”计划,年轻专家卫丞带着专利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模式加盟,如同一条“鲶鱼”入水,工人们面临既要“转身子”,也要“换脑子”,还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成为“多面手”的转型困窘。
拳拳赤子之心,各方扮演的却是“半路夫妻”的角色,力量融合局限于浅层面,融合模式老套,协同配合生疏,制约了整体效能的提升。从柱塞泵的研发、液压公司的设计到智慧车间的倡导、碳纤维臂架的构想……从摩擦到磨合,从排斥智能生产到利用技术和谐发展,你来我往之间实践才是检验成果的唯一标准。工人们不服输的劲头更是感染了卫丞,他们从相互看不上到抱团攻坚,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勇气,“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的干劲,大家通力合作,由“十指并拢”到“攥指成拳”,充分展现了面对困境不低头、不气馁,不为问题找借口,只为解决找方法的劲头。而在管理层,董事长方锐舟和总经理明德江他们之间常常因为经营理念的不同而分歧和争论。当“麓山一号”高压柱塞泵这项核心技术突破壁垒成为实现企业“蝶变”的关键,他们能够摒弃前嫌,通力合作,带领企业走出困境。他们身上体现的是共产党员企业家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
这部作品我们看到麓山重工从跟跑者发展成为领跑者的进行曲更应该看到我们作为“基建狂魔”的底气——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核心装备不断提高自主化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贝献智慧和力量。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麓山重工从遭遇行业寒流奄奄到智慧产业园建成的生机勃勃;从最初的蹒跚走路到现在走得越来越稳健,自主研发能力得到长足发展,自主研发设备在整机占比大幅提高,大型企业治理更加有效,打破技术封锁的科研成果不断产生。以一知万,巨变中的麓山重工,正是“中国生产”到“中国制造”转变的凤凰涅槃。(孔亚超)
【来源:星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