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老师当“红色导游”第三季之《青年毛泽东的游学与悟道》

湘江视评 | 2024-01-02 20:23:13
星辰在线 | 作者:编辑:王闻扬值班主任:陈贝贝值班编委:王重浪

青年毛泽东的游学与悟道

  青年毛泽东主张大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著奇文、创奇迹,做个奇男子。他创造的奇迹之一,是曾经扮作“乞丐”开展游学调查,并领悟到人生大道。

  一、读无字之书

  毛泽东游学不是简单为了游山玩水或者拜师访友,而是“稍为变动空气,锻炼筋骨”,并深入了解社会,增加见识。1917年7月中旬,毛泽东与萧子升不带一分钱,各自仅带一把雨伞、几件衣服和文房四宝就出门了。他们不带钱是想借这种机会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并深入接触社会,认识社会,读懂社会这本无字之书。

  二、体民生之艰

  游学的第一关是过湘江。他们觉得坐免费的公船没有挑战性,于是选择坐收费的私船。他们没有一分钱,付不起船费。但也不能白坐,他们想了个办法,帮船夫撑船,勉强用“工钱”抵了船费。

  游学的第二关是恶劣天气。要战炎热、斗酷暑,经历风吹日晒雨淋。一天,他们到了宁乡县夏铎铺的石仑关,途中遭遇暴雨,随身带的旧纸伞散架了,两人浑身透湿,又累又饿,来到村头的李家伞铺休息。他们想买两把新伞,但是没有钱。于是,毛泽东现场赋诗一首送给店主:“骤雨东风过远湾,滂然遥接石龙关。野渡苍松横古木,断桥流水动连环。(此处历史记录不详,缺少两句)客行此去遵何路?坐眺长亭意转闲。”店主非常钦佩他们的才华,热情款待他们,并赠给他们两把新伞。

  游学的第三关是饥饿。一天早上,他们到了宁乡县,肚子饿了。听说附近有个读书人家,人称“刘翰林”,于是想去找他“打秋风”。他们合作了一首诗送上去:“翻山渡水之名郡(毛),竹杖草履谒学尊(萧)。途见白云如晶海(萧),沾衣晨露浸饿身(毛)。”刘翰林看后,知道他们的来意,把他们请到家里,了解了他们的情况,交流了一下学问,然后赠送他们40个铜板。出门后,他们花了8个铜板,在一家小餐馆饱餐了一顿。

  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历时一个多月,漫游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行程近千里,深入基层开展社会调查,广泛接触农民、船夫、店铺老板、老翰林、寺庙方丈、教师、劝学所长、县官等各色人等,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8月16日,他们回到长沙,第一时间到照相馆拍照留念:短发、短裤、草鞋,肩扛雨伞,背着包裹,衣衫褴褛。回到学校,他们写完回忆,清点行囊,发现还剩2块大洋40个铜板。毛泽东后来回忆说,当年不带一分钱出去游学,“农民给我们吃的,给我们地方睡觉,所到之处,都受到款待和欢迎”。

  三、立寻本之志

  游学回校后,毛泽东于8月23日专门给老师黎锦熙写信汇报自己的学习体会。他说:“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今日变法,俱从枝节入手,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如何找到本源?他的结论是:“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人,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毛泽东认为,只有从哲学上入手,解决了世界的本源问题,才能说服人心,改造和调动民众,使国家走向繁荣富强。从此,毛泽东立下了探索世界本源的志向。

  四、悟人生之道

  游学归来后,毛泽东深入、系统地探索世界的大本大源。他从湖湘文化中吸收了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思想,并积极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和民主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思想。通过深入研究,实践探索,反复比较,他认为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等都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主义才能真正改造中国和世界。1920年夏,毛泽东找到了“世界的大本大源”——共产主义,同年11月在长沙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第二年6月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从此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共产主义革命道路。

  青年毛泽东游学锻炼了身体,磨练了意志,增长了才干,领悟了成长之道;了解了社会现状和百姓疾苦,初步懂得了中国国情,领悟了求实之道;认识到弄清本源才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立下探索本源之志,并在此引领下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领悟了思想之道。青年毛泽东的游学与悟道对我们今天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探索复兴之路有重要启示意义。(作者:中共长沙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副教授,博士 周伟东)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